钧窑的考古调查资料
2015/2/5 11:19:32

      钧窑窑址在河南禹州。史书记载,大禹治水有功,在此受封为夏伯。禹子启继位后,于钧台大宴天下诸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竹书记年》:“帝启之岁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战国初,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虔在禹建都,史籍上自此称禹为阳翟。其后行政区划多有变动,但阳翟之名一直被沿用。金代阳翟县属颍顺州,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有古“钧台”遗迹,改颍顺州为钧州。明洪武初年,撤销阳翟县制并入钧州州治(沿用1700余年的阳翟县名,至此告终)。 万历三年(1575年),避明神宗朱翊钧讳,改钧州为禹州。1913年3月1日,禹州改为禹县。1988年6月25日,撤县建市,为禹州市。
     禹州是钧瓷的故乡,经考古调查,目前发现140余处烧制瓷器的窑场,从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遗迹,包括在沟河两岸到处暴露着堆积的匣钵、瓷片等丰富的遗物,仍然可以窥视到当年“遍地窑烟起,到处放光辉”的局面。在这140余处古窑址中,有的时代较早,有的技术精良,也有的产品丰富,或富于艺术装饰。其中禹州城内钧台窑,无论其生产规模、产品种类还是工艺技术,均在其他各窑之上。
     但有关史料对钧窑的记述不详,钧窑创烧年代众说不—。1960年代,古陶瓷专家、学者,对钧窑遗址曾进行过数次调查,但都未得到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宋钧”相一致的标本。如1964年3月,故宫博物院叶喆民在《河南省禹县古窑址调查记略》中记述他在神垕镇西刘家门一带发现的早期钧瓷残片,“但大都为盘、碗之类,而传世的许多号称宋钧,特别是刻有数码的盆、奁等残片,迄无所获。”陶瓷界对钧窑的起始年代,因何命名,窑变技术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钧台窑
      钧台也称夏台,是禹州的标志。古钧台原址在禹州市区南三峰山的东峰,毗邻颍水。《水经注》记载:“水(即颍水)东经三峰山,东南历大陵西,陵上有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上,即钧台也。"《元和郡县志》云:“(钧台在)阳翟县南十五(华)里,钧台下有陂,俗谓之钧台坡,盖陂指台取名也。”城南钧台陂之钧台早废。唐代曾在禹州城北门里建汤王庙立台基,并将城南古钧台移居于此,也称钧台。现存古钧台,系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禹州知州于国璧筹资重建。台上原有楼阁建筑,民国时期毁损,1991年禹州市政府拨款重修。
      1964年8月,禹县县委、县政府抽调干部,组成“钧瓷史考察组”,成员是焦俊昌、王熙兆、谢相林、田松山。调查组的工作虽然仅历时不足半年,但收获很大,共发现古钧窑遗址110处,收集到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瓷片、窑具标本,写出了《钧窑遗址考察笔录》,为恢复和发展钧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和文字资料。特别是他们通过深入调查,发现了钧台窑,引起了陶瓷界的关注,为研究钧瓷发展史和中国陶瓷发展史,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史料,并为“钧官窑”的全面发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考察组于1964年11月和省文物工作队共同进行考察定点,为全面发掘做准备。接着“四清”运动开始,继而又是“文化大革命”,一直拖了10年之久。
      1974—197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禹县八卦洞及钧台的古瓷窑址进行了局部发掘,发掘面积700多平方米,清理出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窑具、瓷器及瓷片标本一千余件。器形有各式花盆、盆托、洗、炉、钵等器物;釉色有天蓝、月白、紫红多种色调。盆、托及尊等宫廷使用器物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目字。发现的瓷片数量最多的为钧瓷,其次还有汝瓷、影青瓷、天目瓷和扒村窑类型的白地黑花瓷。出土的标本中,有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