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天然石纹或生活中的一些不同颜色的东西交融而出现不同颜色变化而得来的。埃及地区在公元前1000以前就有绞胎玻璃品的制做,所以不能排除此类中国制品和中西交流有关。所谓“绞胎”,就是将白、褐两种颜色的瓷土相间揉和在一起,然后搓捏、拉胚,制作成型;于是瓷胎上就出现了白褐相间的纹理。然后再施透明釉焙烧而成。有的玻璃釉有一定的颜色,所以又有绿釉绞胎、黄釉绞胎等品种。由于绞揉的方式不同,纹理变化多端,或如木纹,或如鸟羽,或如编席,或如行云流水,或如朵朵鲜花,其中最特殊的一种绞揉纹理是写意绘画艺术图案,如人物或山水,这类用绞胎工艺处理的绘画艺术图案作品存世较少。华北地区较多窑场,都烧造绞胎器,但是就目前所见当阳峪窑器物无疑为上选。近二十年来绞胎器物和标本有较大量出土发现。1992年焦作地区发现的标本,较典型的反应了当阳峪窑绞胎器的面貌。
 
河南博物院藏黄赫彩黑花淋粉鹿猴纹虎枕,12世纪前期。
      此枕1968年修武县李固村采集,可以确认为当阳峪窑制品。这类形制的虎枕,在山西及河南诸窑都有烧造,工艺及艺术风格略有不同。河南博物院藏虎枕,枕面的猴子树木是黑铁粉绘后刻线,鹿用赭粉勾绘。奇特之处在于,鹿、猴身下的山石崖壁是用淋粉工艺处理的,更显生动。
 
1993年河南获嘉县旧城出土黑彩雀鸟纹淋粉标本
      就形制弧线及标本尺寸推断,此标本应该也是虎枕枕面,黑铁粉勾绘立于莲梗上的雀鸟,羽毛有划刻,莲梗下的水面也是用淋粉工艺实现的。由此可以确认这类组合淋粉工艺的虎枕在当阳峪窑的烧造品并非少数。
 
焦作市博物馆藏黄彩黑绘虎枕
      12世纪中期,此虎枕同类型器物标本笔者在焦作柏山地区的窑场遗址见到过,因而可以确认其烧造地应该是柏山窑,柏山地区制品就标本看以淋粉为最大宗。
 
河南焦作柏山出土红陶地淋白粉圆枕标本(柏山窑)
 
河南焦作柏山出土红陶地淋白粉盒盖(柏山窑) 
      紫微堂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黄彩黑绘虎枕,12世纪中期,据调查亦来自焦作地区。
 
      晋陶斋藏黑彩孔雀蓝釉鱼藻纹圆枕,12世纪中期,据调查出自山西晋城地区,但此类孔雀蓝制品标本在柏山窑址也有发现,因而疑此类器物为柏山窑烧造。
 
焦作市博物馆藏剔花黑彩绘赭粉筒式罐12世纪前期。
      此筒式罐为早年焦作当阳峪窑址附近采集,罐体有剔刻花,花蔓为当阳峪窑典型风格;在中心开光位置黑彩勾叶中间点赭粉花头。剔刻绘画工艺组合巧妙,为其他窑场所未见。
 
      望野博物馆藏黑彩绘赭粉花碗,12世纪前期,也采集自焦作地区,碗心黑彩赭粉花与焦作市博物馆藏剔花黑彩绘赭粉筒式罐相同,可以确认两者同为一地烧制。
 
日本兵库县白鹤美术馆藏黑釉铁锈斑盏,12世纪中期。
      此类黑釉铁锈花器物,日本学界以其不同于建窑制品,而名其为河南天目,就近些年来所见之城市遗址标本和考古材料,华北地区尤其河南之黑釉窑变器烧造地域广泛,制做水平精良,顶尖作品的艺术水平丝毫不下于建窑器。其中当阳峪窑是黑釉窑变主要烧造地之一。
 
      望野博物馆藏黑釉铁锈斑盏,12世纪中期,采集自河南获嘉,与白鹤藏器工艺造型,铁锈斑色变相近,可基本判定为同类。
 
      望野博物馆藏窑变兔毫盏,12世纪前期,出自焦作地区,釉水整洁,口沿黑线,上壁成柿红色,盏心黝黑,外沿成放射形纤细兔毫,红黑过渡自然,代表了当阳峪窑兔毫盏的不俗水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红绿彩牡丹纹碗,金代
      此碗据资料记载,为19世纪初叶采集自河南焦作清化镇,碗底有“泰和元年(1201年)二月一五日记押”,日本学界将此器视为当阳峪窑红绿彩(赤绘)的标准器。自1990年起笔者细致调查了华北地区几十座城市遗址的红绿彩瓷器,就大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