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的历史,解决学术界的有关争端和课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钧窑遗址进打了主动发掘。
      由于出土有陈设类钧瓷,并且是最能说明问题的禹州市钧台窑址,现已成为钧瓷研究所的辖地。这块宝地已很难让人染指了,因此我们只能另寻他处。根据明《嘉靖钧州志》的记载:“窑,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瓦窑在州西禁沟左右。”这是指出钧窑产地最早的文献材料,表明神垕镇西南部的窑场应是钧窑早期的中心窑场。20世纪60年代,故宫博物院曾对禹县的古窑址进行过相当全面的调查,指出神垕镇刘家门窑址的产品最精,时代最早。许多多次前往禹县调查钧窑遗址的学者也告诉我们,多年来窑址所遭受的破坏是很严重的。在目前条件尚允许的情况下,及时对神垕镇的窑址进行考古发掘,是十分必要的。否则,随着窑址的破坏,以后再解决这个问题就困难了,因此我们选定了这里作为发掘地点。钧窑考古队的田野考古工作自2001年9月始至2002年1月结来,总计三个多月的时间。
      禹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的地区,地理上处于伏牛山余脉的浅山平原区。神垕镇又地处禹州市的西南角,进入丘陵地带。在神垕镇的西南部,有一座较大的山从东北向西南绵亘于禹州与郏县交界处,称为大刘山,山的北坡下有一条小河自东向西流淌,地图上查不到河的名字,当地老乡称之为白峪河或倒流河,此河最终流入汝河。
      禹州市神垕镇西南部的古代窑址是成组分布的一个瓷窑组群。在大刘山下,沿白峪河旁分布,每隔一二华里就有一个窑址,各窑址一般范围不大,遗存的时代也比较单一,从早到晚延烧的窑址并不多。根据这一较特殊的情况,我们对相距不远的4处窑址进行了发掘,分别为:刘家门东区窑址,刘家门西区窑址,河北地窑址和下白峪窑址。

 

      在四个地点总计开挖探方和探沟29个,发掘面积650平方米。发掘中清理窑炉遗迹8座、石砌澄泥池3座、灶1座以及窑前工作场所5处。出土了大批瓷器和窑具残片,总数约十余万片,其中可复原器物数千件。在发掘中我们严格按田野考古学规程开展工作.发现的意义也此较大,因此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二、发掘的主要收获
      在本次发掘中我们严格接田野考古规范操作工作认真、细致,因此发现清理的遗迹和遗物比较丰富。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第一、本次发掘中清理出一批遗迹,重要的是发现清理的8座窑炉,其中5座保存相对完好。这5座窑炉分属不同时期,各具特点,在北方地区窑炉发展序列中都具有较独特的地位,为窑炉遗迹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如下白峪窑址中发现的中晚唐时期的窑炉采用了砖砌的建造方式,为砖砌浅火膛的窑炉,窑炉窄而长.由于窑炉是修建在河滩地上,在修建窑炉时,曾用河卵石对窑炉的基础做过特别的加工。

 
      以往在研究北方地区窑炉发展史时使用的几座唐代窑炉的例证均为非正式发掘的资料。这座窑炉是少数正式发掘清理的唐代窑炉,与200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巩义黄冶窑清理的唐代窑炉的建筑方法和形制相同,弥补了唐代窑炉研究的资料缺环。在刘家门西区发掘的四号窑炉是砖砌深火膛的窑炉。Y4的烧结部分厚达30多厘米。说明这座瓷窑使用时的温度是非常高的。

 
      根据Y4的所在探方出土器物的情况,这座窑很可能是烧制白瓷的窑炉。这座窑炉的结构与1987年发掘河北磁县观台窑址清理的Y2 - Y6一组窑炉的结构相同,说明其为一座使用煤为燃料舳窑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北地窑址清理的一号窑炉( HY1),其时代约在北宋晚期到金代,是一座土洞式长条形分室式窑炉。HY1残长12.92米,宽2.26米。窑室为长方形,中间以一道土石砌建的矮墙将窑室隔为前后室。在前、后室的南壁各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