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太碎, 能复原的器物不多。盘 数量较少, 皆半釉。圈足外撇, 垫烧。窑具出土数量极少, 能复原的仅见有线轴形支烧、试烧片及匣钵盖三种。线轴形支烧 数量较少, 大小不一, 整体呈线轴状, 上下面呈饼状, 束腰, 腰部常见有手握印痕。试烧片 出土数量极少, 仅见2个钧釉试烧片。形状不规则, 背面无釉。
『第三期』为东沟窑烧造的晚期产品。遗物多而碎, 瓷器类占98% 以上, 几乎不见有窑具, 能复原的器物极少。胎质粗糙, 厚重, 含杂质多。釉色黯淡无光泽, 釉面多气泡棕眼, 无开片纹。器物种类少, 形制单一, 主要为碗类器。瓷器碗皆敛口, 弧腹, 鸡心底, 圈足外撇。器表以施半釉为主, 垫烧。窑具出土数量极少, 仅见线轴形支烧。线轴形支烧 大小不一, 整体呈线轴状, 形制与第二期同类器完全一致。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瓷枕一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瓷枕二
 
依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器物特征, 结合第9层出土的1枚"建炎通宝"钱币, 初步将这次的发掘结果划分为三个阶段: 金代, 金末元初, 元代。我们对东沟窑址的器物特征、青釉瓷与钧釉瓷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 以期为研究河南地区北宋、金、元不同时期, 尤其是北宋晚期至金代的青釉瓷和钧瓷的断代提供新的资料。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青釉碗一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青釉碗二
关于汝瓷与钧瓷的关系, 陈万里先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 钧瓷继汝窑而起”的观点 。秦大树先生依据刘家门东区窑址发现的最新材料, 从不同角度与各种不同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 将刘家门窑第一期前段的时代定在北宋末期的徽、钦二宗时期( 1101~1127年), 因此得出了钧窑的烧造时间与汝窑大体相同的观点 。我们在清凉寺汝窑中心烧造区第二组窑炉作坊的最下层清理出土1枚宋徽宗时期的“政和通宝”( 1111~ 1118年) 钱币, 表明汝窑的停烧时间不会早于1118年 , 由此可以推断汝窑的停烧时间大约在北宋末年。大峪东沟窑烧造钧瓷的年代不早于金代, 证明了陈万里先生提出的"钧瓷继汝窑而起"的观点基本正确。值得一提的是, 大峪东沟窑址出土的碗、盘、盏等主要日常生活类器皿与汝窑器物差别较大, 同时, 又与北宋晚期民用瓷的器物群也有较大的差别。因此, 笔者认为金人占领中原之后, 宋室南迁, 社会经济相继得到发展, 各地竞相仿烧汝瓷, 各具特色。从近年来的发掘材料可以看出, 钧窑不仅仅仿汝窑的釉色、器形和烧造工艺, 同时也有所创新, 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以鲜明的色彩而被后人所铭记。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白地黑花瓷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青釉碗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青釉盘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C型钧釉盘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钧釉洗内底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钧釉洗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盏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盏托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瓷盒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瓷瓶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炉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匣钵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支具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试烧片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