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立项。2016年7月,汝州市政府投资近2亿元对200多户居民进行拆迁,划定核心区范围28860平方米。2017年8月5日,汝州市政府组织拆迁。随即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汝州市文物局配合组成专业考古发掘队,对张公巷瓷窑遗址开展第5次主动性、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张公巷窑生产的精美瓷片、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等。
 
    从历次发掘出土的瓷器、瓷片等情况看,张公巷窑瓷器釉色种类丰富,有青釉、白釉、黑釉、豆青釉等。其中青釉代表当地瓷业主要面貌,整体上与清凉寺天青釉、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窑出土的青瓷类似,但又有明显不同。张公巷瓷器在胎、釉、形、工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特殊性。以薄胎薄釉为主,釉面玻璃质感较强,釉色分卵青、淡青、灰青、青绿等;胎色有粉白、灰白、洁白和少量浅灰,胎质细腻坚实(未见汝窑之香灰胎);器形有花口折腹圈足盘、花口板沿平底盘、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盏、盏托、堆塑熏炉、套盒和器盖等较少见品种。而两种花口盘、椭圆裹足洗和四方平底盘等则为汝窑所不见,带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为主,外裹足的较少,器底有支钉痕的呈非常规整的小米粒状,支钉分别为三、四、五和六枚;装饰方面,张公巷窑器以素面为主,常有细碎开片;工艺方面,碗、盘类器物一般用垫烧,部分采用裹足支烧法。
 
      另外,窑具以匣钵、垫饼和垫圈为主。匣钵有浅腹漏斗状、深腹漏斗状、浅腹筒状和深腹筒状四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匣体的外壁常常涂抹耐火泥,此工艺仅见于宝丰清凉寺汝窑。还有不少匣钵内部施釉,亦属少见,足显其不惜工本,足可推断应为北宋官窑遗址。
    尤其是出土的有道教内含的镂空“五行”器盖、双龙钮、较大癸口龙盘、八卦图案香炉等(残)瓷器,为汝瓷史上首次发现。从器型釉色及图案等元素上推断,可能就是南宋叶寘在他的《坦斋笔衡》提到的:“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所指的就是命人在张公巷烧造青窑器。
      综上所述,张公巷疑似北宋官窑遗址的证据,可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从出土的器形来说:有葵口回字纹大龙盘、八方盘、折腰盘、盘龙香薰、八卦炉、镂空“金木水火士”字样的双龙钮器盖等,宋徽宗崇尚道教的理念在这些器形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从烧制瓷器上有道教符号的角度上说:金朝是少数民族,从来没有道教信仰。从年代来说,金兵入侵中原,正是兵荒马乱的战争时期,也不会烧制出这么精美的瓷器。故此可判断张公巷窑烧造年代应在金之前,很可能就是在北宋时期烧制的御用官窑瓷器。
    三、从烧制的温度来说:张公巷窑烧制温度为1250度—1300度,这在当时己是高温烧制(注:宝丰清凉寺最高只有1150 度左右)。如果只用木柴或者只用煤来烧制的话,很难达到这么高的温度。该遗址发现了深度两米多的木炭坑及煤拌炭的混合物,就充分说明当时张公巷窑烧窑所用的燃料不只是柴和煤,而且还有优质木炭或煤与炭掺和燃料,从而来提高烧窑温度。
      四、从发掘器形情况来说:宝丰清凉寺窑所有的器型在张公巷都有,而清凉寺窑没有的张公巷窑也有。另外,在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窑窑址中也出现有与张公巷一样的器型。由此更进一步说明了张公巷瓷窑址应是北宋时期的官窑遗址。
 
      五、从支钉来说:张公巷窑为小米粒支钉,清凉寺窑为芝麻支钉。支钉支烧是满釉支烧的关键技术,但也是满釉烧瓷的一种缺陷,张公巷窑的支钉质地更加质密,更加坚实,将这一缺陷降至最低。另外在胎质上更细密,更坚实。
      六、从当时宫廷规定来说:张公巷发掘现场还发现了大量被人为砸碎的素烧胎片,这也说明了符合宫廷有命则烧,无命则止这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