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虽然较多,由于残片太碎,能复原的器物不多。盘数量较少,皆半釉。圈足外撇,垫烧。窑具出土数量极少,能复原的仅见有线轴形支烧、试烧片及匣钵盖三种。线轴形支烧数量较少,大小不一,整体呈线轴状,上下面呈饼状,束腰,腰部常见有手握印痕。试烧片出土数量极少,仅见2个钧釉试烧片。形状不规则,背面无釉。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青釉碗
      『第三期』为东沟窑烧造的晚期产品。遗物多而碎,瓷器类占98%以上,几乎不见有窑具,能复原的器物极少。胎质粗糙, 厚重,含杂质多。釉色黯淡无光泽,釉面多气泡棕眼,无开片纹。器物种类少,形制单一,主要为碗类器。瓷器碗皆敛口,弧腹,鸡心底,圈足外撇。器表以施半釉为主,垫烧。窑具出土数量极少,仅见线轴形支烧。线轴形支烧大小不一,整体呈线轴状,形制与第二期同类器完全一致。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瓷枕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瓷枕
      依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器物特征,结合第9层出土的1枚"建炎通宝"钱币,初步将这次的发掘结果划分为三个阶段:金代,金末元初,元代。我们对东沟窑址的器物特征。青釉瓷与钧釉瓷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以期为研究河南地区北宋、金、元不同时期,尤其是北宋晚期至金代的青釉瓷和钧瓷的断代提供新的资料。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青釉盘
      『第一阶段』以T6第8、9和T5第3、4层为代表。在这一阶段地层中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素烧器约占总出土遗物的30%,并且所有器物几乎都可以复原。其中以青釉瓷为主,占70% ,钧釉瓷占30%。器形有碗、盘、洗、罐、盏托、盆、枕、器盖、碟、盏、炉、注壶等。此阶段无论是青釉瓷还是钧釉瓷,皆满釉,釉色匀净。以垫烧为主,支烧者以三支钉为主,有仿汝窑的芝麻钉,也有张公巷窑的小米粒状支钉。青釉瓷以素面为主,有纹饰的极少。釉色青中泛绿,与北宋晚期豆青釉有着明显的差异。钧釉瓷有接近天青的、月白的、天蓝的,也有红斑艳丽的。在第9层内出土的1枚/建炎通宝0纪年钱币,有力证明了东沟窑的创烧年代不早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进而表明天蓝釉钧瓷在东沟窑的烧造时间不早于金代初年。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阶段的器物群与神垕刘家门第一期前段的器形、釉色以及烧造工艺都非常接近。如东沟窑出土的第一期器物造型、釉色和烧造工艺完全一致。鉴于东沟窑与刘家门窑隔山相望,相距不远,两窑的年代相同也是合乎情理的。因此,笔者认为刘家门窑第一阶段前期的年代定在北宋晚期,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C型钧釉盘
      『第二阶段』以T6第6、7层为代表。出土遗物较多,青釉瓷相对减少,占60%,钧釉瓷有所增加,占40%。器物种类也明显相对减少,尤其是满釉支烧的精品器物极少。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钧釉洗内底
      『第三阶段』元代地层,堆积较厚,以T6的第4、5层为代表。这一时期地层中出土遗物虽然不少,但多为碎片,能复原的器物和素烧器极少,钧釉瓷较之前段又有所增加,青釉瓷相对减少,约各占50%。从整体上看此阶段无论青釉瓷还是钧釉瓷,器物的造型均不是那么讲究,胎质粗糙,釉色浑浊,釉面棕眼繁多,以半釉的为主,皆垫烧。器形也极为单一,以碗类器为主,占80%以上。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器物品类造型单调,工艺和釉色与前段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别。所有产品趋于大众化是本阶段的主要特征。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青釉碗 
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出土青釉碗
      关于汝瓷与钧瓷的关系,陈万里先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钧瓷继汝窑而起”的观点。秦大树先生依据刘家门东区窑址发现的最新材料,从不同角度与各种不同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将刘家门窑第一期前段的时代定在北宋末期的徽、钦二宗时期(1101~1127年),因此得出了钧窑的烧造时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