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清秘藏》对钧窑大体持肯定态度,《清秘藏》卷上,“论窑器”条日:“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在记述以上五窑后曰:“均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均州窑之下有龙泉窑……将其列为宋五窑之后的第一位,描述亦中肯。第二类,以高濂所著《遵生八笺》为代表,该书中《燕闲清赏笺》将钧窑列名极后,并论其为除“种蒲盆”外,其他嚣物“俱以黄沙为坯,故气质粗厚不佳”。大约从明代以后的文献记载中,开始指出钧窑是宋代的窑。如清朝前期佚名所著:《南窑笔记》中在描述钧窑时曰:“北宋均州所造,多盆奁、水底、花盆器皿。颜色大红、玫瑰紫、骡肝、马肺、月白、红霞等色。骨子粗黄泥色,底釉如淡牙色,有一、二数目字样于底足之间,盖配合一副之记号也。釉水葱茜肥厚,光彩夺目。”最后一句为其自创,表露了推崇之意,可视为对钧窑的-种溢美之辞。钧窑地位明显处于上升阶段。但从总体看,在清中期以前,记载评论大多较简略,也没有过多的溢美之辞。
      从晚清开始,人们对钧窑大加推崇,甚至列为第一。如寂园叟陈浏所著《陶稚》卷上记“古窑之存于今世者,在宋曰均、曰汝、曰定、曰官、曰哥、曰龙泉、曰建……将钧窑列为宋窑第一。民国以后,论者已将钧窑列为名窑之列,如清末民初人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概说第一”记:“吾华制瓷可分为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窑有五,所滑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其余各窑则统名之曰小窑。”用名窑和小窑的方式区分名窑与一般窑口。不过,直到民国时期,人们并没有将钧窑直接称为宋代的五大名窑,而通常将钧窑与其他五六个窑一同并称为宋代的名窑。如吴人敬、辛安潮于1934年刊布的《中国陶瓷史》中曰:“当时(宋代)瓷艺,即精进如斯,故官窑辈出,私窑蜂起,其间出群拔萃最著名者,有定、汝、官、哥、均等名窑。”福开森校注明项元度《历代名瓷图谱》时指出:“宋钧窑双风小尊…… 此尊不知仿何款制成,或自创耳。然制度亦典雅而文,绝非俗工可辨,必名流所怍也。夫钧窑之器在宋诸窑之下,而此尊式雅色佳,又为花器。当与定汝官哥诸器并驾齐驰矣。尊足下有五字号为数。”这里一不提宋五窑概念,二认为钧窑在宋诸窑之下,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
      从上述情况可见,关于钧窑的记载是后世之人在收藏活动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从客观的记述,到将其定为宋代乃至北宋初期;从认为其为一个较普通的产品种类到不断提升其身价,但钧窑一直徘徊于“五大名窑”之门槛。看来,将钧窑推入五大名窑之中的临门一脚是由20世纪后半叶的学者完成的。至于将“汝官哥定钧”定为宋代的五大名窑是谁最先提出的,笔者尚不敢断言,1963年轻工业部组织编写的《中国的瓷器》一书,1982年由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均谨慎地避开了五大名窑的提法。或许先出现于某些介绍性文章。不过,《中国陶瓷史》一书中论及钧窑时,明确指出:”钧窑在后世被视作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从论述中看,20世纪后半叶的学者们的思路大体是,前人所说的柴汝官哥定五窑,将五代的柴窑去除后,钧窑在与龙泉窑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递补入五大名窑之列。
      钧窑之能够名列五大名窑,一个基本的依据是钧窑的陈设类瓷器是在北宋末年为宫廷烧制的。认为这类产品是因“花石纲”的需求或因营建“艮岳”而生产的。即存在着“官钧窑”的概念。看来,这是建立在一个新近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产物。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