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壳黑陶再现风采
2014/8/7 18:26:34
山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是我国新石器晚期诸文化中发展水平较高且具有独特成就的一种文化。其主要分布在山东的中部、东部及东南部。如果说黑陶诞生于大汶口文化,蛋壳陶则代表了典型的龙山文化。
蛋壳陶均为细泥陶,陶土应为河湖沉积的细泥,后又经过淘洗,无其他羼和料,不含任何杂质,胎薄而均匀,颜色单一纯正,制作上陶艺匠人采用快轮拉坯成型或分段手工成型,经利坯、打磨、砑光、剔地儿、划花、锥孔、镂空、捏塑、贴塑、粘接、高温烧制、渗碳等多道工艺烧造而成,吸水率较低。出土器物历经数千年基本不受水土侵蚀,器物表面光洁如新。器壁极薄,最薄处仅厚0.3毫米。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诞生于原始社会的蛋壳陶集各种装饰艺术和制作工艺于一身,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器物本身的实用价值,因此被视为古代东方艺术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
王宪利大师蛋壳黑陶作品
王宪利,德州宪利黑陶研究所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东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陶瓷美术协会会员,山东省陶瓷协会常务理事,从事黑陶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为黑陶的蛋壳陶、彩云陶传承人。王宪利吸取中华千年烧陶工艺之精髓、熔传统文化及现代艺术于一炉,刻意创新,运用独特工艺,王宪利说:“蛋壳陶的制作方法是原料要淋并过细箩,发酵时间要长,把原料充分揉匀。拉坯时两手要稳,不能有丝毫的晃动。陶车上下摆动幅度大于0.3厘米时,就很难做成薄胎,拉坯时手要有像细水在流淌的感觉,就达到应有的薄度了。蛋壳陶非常易碎,须轻拿轻放减少破损。同时,烧窑时火要稳。”继续秉承轮制成型技术,造型或粗犷或小巧精美。手工压光,光泽柔润却不浮艳;手工雕刻,线条流畅,刀法利落,所刻画人物以及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利用原始窑变高温焙烧,渗碳还原。通过研究,使蛋壳陶的制作工艺高度由原来的20多厘米提高到现在的1.8米,薄度通体达到0.5毫米,口沿达到0.1毫米,为蛋壳陶的艺术开启了一个新的高度。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