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尼西黑陶
2014/6/13 17:15:50
距离云南香格里拉县城30公里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汤堆村,隶属于迪庆州尼西乡,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这里不仅保留有古朴的藏族民风,还传承着有2000多年历史的民间黑陶制作工艺。
作为藏族文化的象征,黑陶制品在藏族聚居区被广泛地使用。在金沙江、澜沧江流域,考古学家曾发现2000多年前的黑陶器皿。2000多年来,藏族的民间艺人孜孜不倦地用双手传承着悠远的黑陶文化。
走进汤堆村,只见群山环绕,桃花盛开,星星点点的农舍点缀其间。
在黑陶大师孙诺七林的家兼制陶作坊,屋檐下有道独一无二的红白色瓷砖镶嵌的花边,这是因为孙诺七林家超过四代人均从事黑陶制作,村里的黑陶工匠几乎都是他家的“徒子徒孙”,所以村里人给他家做了个特殊的标识。
爬上孙诺七林家窄窄的木楼梯,只见阳光从狭小的窗口打进来,一位小伙子正盘腿坐在窗下捏泥巴。没有水盘、没有电动马达,就在三块叠起的锥形木盘子上转着捏泥巴,转着转着就捏出一个圆圆的瓶口,然后再用木片把壶口处的泥巴拍平。小伙子是孙诺七林的孙子拉茸初称。与拉茸初称一墙之隔,爷爷和叔叔洛桑恩主正在里间做藏八宝的黑陶壁饰,一样的坐姿、一样的工具。
孙诺七林介绍说,尼西黑陶至今仍然使用世代相传的古老工艺制作和烧制而成,从采集陶土到陶品的问世大约需要一个月。黑陶的原料位于两公里外,一种是分布于地表之下的红色黏土,另一种为灰白色的粉状土。调合好的陶土需要不断地捏、锤、敲、打使之成型,最后架起松柴点火烧30分钟左右,再于木渣堆里闷上30分钟,黄褐色的泥土就会魔术般地变成黑色。
孙诺七林说,与宜兴紫砂陶、建水紫陶相比,香格里拉黑陶显得有点“土”,但它的价值就在于质朴与纯手工制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拉土、舂泥等辅助工序可以借助拖拉机等机械完成,但塑形等主要制作过程一定要靠手工,这样才能保证黑陶制品的品质。
谈及做黑陶的“诀窍”,一旁的洛桑恩主说:“做黑陶最难的是雕花,但心静就是诀窍。拍、打、切、削陶泥的时候,心中不能有丝毫杂念,只要一心想着做出最好看的黑陶就行。”
洛桑恩主从父亲那里继承了黑陶制作的手艺,已经在作坊里渡过了14个春秋,并希望黑陶技艺可以一代代传下去。
据介绍,汤堆村180余户中约有80户从事黑陶制作。该村手工制作的黑陶制品有100多个品种,大部分是生活必需品,如炖煮肉类的土锅、酥油茶壶、土奶瓶等。目前,每年从这里销售出的黑陶制品有2万多件。除了在云南的香格里拉、德钦、丽江,西藏的芒康、左贡和四川的稻城、德荣等藏族聚居区畅销以外,这些黑陶制品在中国其他省市也颇受欢迎,甚至远销国外。
黑陶是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结晶,兴起于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这种纯手工制作黑陶制品的特点是黑、薄、光,在不同光线下能呈现紫、靛、银等色泽,有“黑如漆、光如玉”的美誉。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