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泥的浴火涅槃——黑陶工匠李闻雷
2022/4/27 16:16:33
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大家津津乐道的“一河、一陶、一贤人”中,陶即是指黑陶,是齐河县灿烂文化的象征。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许多黑陶工匠,李闻雷就是其中之一。43岁的李闻雷从事黑陶创作已有20余年,颇有造诣,先后获得“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等荣誉称号,他自主创造发明的“高强度黑陶烧制技艺”和“黑陶施釉新工艺”,荣获“中国陶瓷工艺创新贡献奖”和“中国陶瓷文化传承贡献奖”,这两项技术填补了黑陶行业空白,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匠心守艺 潜心研究只为更高品质
“我和黑陶结缘,源于一次偶遇。”李闻雷回忆,1997年,他偶然去姐姐工作的齐河县晏城镇黑陶厂参观,对黑陶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晏城镇黑陶厂在深圳市开分厂,要培训一批工人去深圳市,李闻雷主动报了名。凭着从小的绘画功底以及一股爱钻研的劲头,在培训班里,无论是拉坯造型还是雕刻装饰,他样样都是第一名。从深圳市回来后,他就去了中央工艺美院陶艺系深造。
深造归来,李闻雷回到家乡表白寺镇开起了黑陶厂。李闻雷回忆,“刚开始做的产品,要么不够结实,要么颜色不对,只能不断地摸索与积累经验。”为了推开销路,李闻雷常一手提着装满黑陶产品的箱子,一手拎着行李,坐着绿皮火车四处奔波,经过努力,他还在上海市和南京市相继开了黑陶专卖店。
2008年,李闻雷信心满满地去广州市参加艺术博览会,他的黑陶作品吸引了广州市美术学院教授张海文。张海文驻足良久,反复观赏抚摸,最后却问了李闻雷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历史上的黑陶不是声如磬薄如纸吗,你做的黑陶怎么如此厚重、敲起来又像木头般沉闷?”李闻雷懵了,黑陶究竟是啥?他开始了新探索。
从广州市回来,李闻雷关了工厂,成立了闻雷黑陶工作室,潜心研究黑陶。他通过翻阅资料、探究黑陶起源发现,古代的黑陶以实用器具为主,不同的器具制作的原材料也各有不同,像陶釜陶鼎作为煮饭的炊具能耐高温,日常喝水用的陶杯则需要更精细的原料防渗漏。而当时市面上的黑陶器具,不仅怕水,耐火度也一般。
黑陶所用的泥,须是黄河古道河床下的胶泥,泥质细腻,用李闻雷的话说就是放在嘴里嚼着不牙碜。他先从原材料入手,对材料结构进行分析,调出合适的配方。李闻雷先后去了景德镇、宜兴市等地求师问教,回来后对原材料结构进行反复分析,不断试验陶器的耐火度致密度。“好的材料致密度要高,做出来的陶器不会漏水。”李闻雷介绍,“做好的陶坯放进窑炉里,先把温度设置到800℃,然后以50℃为一个台阶逐步提高温度,看最高能承受多少(摄氏)度。最开始烧到一千零几十(摄氏)度陶器就坍塌了,我就继续调整配方,提升黑陶骨性。”经过反复调整,做出来的黑陶能耐受1260摄氏度的高温,达到了薄如纸声如磬的效果。
烧窑是黑陶区别于其他陶瓷最为关键的环节,黑陶所用的泥并不是黑色的,需要在窑内达到一定温度时封上窑口,使窑内的空气与外界完全隔绝,靠窑中烟气里的碳分子慢慢渗透进陶坯,这便是黑陶制作工艺中的“熏烟渗碳法”。李闻雷把成功的关键总结成三要素:温度、碳含量及密封度。他把土窑换成了电窑,制陶温度控制更精确、密封性也更好。
以古为师 探寻属于自己的“语言”
翻开李闻雷黑陶作品画册,画册中,一件古朴的三足器让人难忘,这件作品造型简单却不失雄浑大气,表面粗放细品却又韵味十足。李闻雷介绍,这件作品曾获得2019年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金奖。作品以三足器陶鼎为原型,陶器表面设计出沟壑和皲裂,象征着大地的肌理阡陌纵横,陶器上端与柳编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