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研究——支圈的设计艺术及其功用
2014/6/10 2:05:17
《景德镇陶瓷史稿》关于古代定瓷曾有这样的记载:由于定窑的兴隆,各地区为了扩展自己的销路,“无不纷纷仿造定器,以致成为定器风靡全国的时期”。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在古代那种交通信息都不发达的情况下,社会经济领域里的一项新发现、新技术的利用,很难迅速传播。而定窑生产经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旗开一面并号令“三军”,可知其烧制工艺、造型、装饰均达到了一定水平,方能管领一代瓷器生产。令远近瓷区刮目相视,以致轰动海内。
这种社会经济领域里的大规模轰动,堪称绝无仅有。而支圈作为一种工艺新技术,在这个经济兴盛时期起了关健作用。支圈的造
型功能及烧制使用,是经过了反复生产实践才得出的完美形式。并非像五代前所作的垫片那样,随手成之而不求工拙。它的每个局部
融力学、美学于一体,是完美艺术同严谨科学的高度统一和发挥。
支圈形式概而论之,可分为环形、盘形、碗形和异形四种。不论哪种形式,其造型均为圈颈、圈翅、圈足三大部分。
环形支圈
1.环形支圈(见图)。圈颈是指从圈足到圈口部位的高。高度一般以所烧制器物内底到外足的距离为依据,外加烧成自然下垂系数,即上下器物叠摞时形成一定的空间。空间不必过高,过高则造成浪费。一般情况下加入下垂系数为5mm——lOmm为宜。下垂系数的加入,意在回避、矫正器物在窑炉中超高温下所导致的自然下塌,间接地增强了器物承受能力。在古代,由于火候出现偏差和支圈设计失误,造成器物与支圈大块大块地粘连现象颇为惊心。
圈翅。在整个支圈功能中,主要是对支圈高温下的规整起着纵向保证作用。这凸起圈身约2mm一4mm高的三角形道埂,看上去很简单,而实际上对控制支圈形变发挥着一定威力。在通常设计中,为了使器物不变形或少变形,常在光面器壁的口或底部饰以凹或凸的线纹,以改变器物口沿或底部烧成收缩方向,有意造成器物局部纵与横交叉的收缩关系,起到口底规整的效果。古人为了烧制好器物,首先科学设计了支圈,利用了圈翅,这是一种进步的工艺导向。
圈足,是器物直接扣置的部位,从圈颈内壁向中心伸延,圈足宽约lOmm左右(特殊形式支圈除外),视器物口沿薄厚而进行初步选择。除考虑器物本身薄厚因素外,主要以器物收缩率为前提,认识并掌握支圈与器物可能出现的收缩方位及幅度变化,使器物不致脱圈成“悬足”之状。考虑拉坯过程中,同一器物因手工操作所出现的直径差异。另外,还必须控制圈足过长,以免触及互相叠摞的下面的器壁。诸此,均为圈足设计所不可忽视的因素。
圈足形式是由圈颈开始逐渐向中心斜下,形成轻微的斜度。这个稍有倾斜的坡面,可利于器物高温成形与收缩。
盘形支圈
2.盘形支圈(见图)。在古定窑生产历史上,这种支圈也较多见。同环形支圈一样,其用料与所烧制的器物相同,均为细料拉坯制成。形式上敛下收,口薄底厚,同环形支圈大相径庭。圈足同圈颈结为一体,很难划出界限。大致形状如一只空底盘子。边沿裹束成为直垂之状。圈翅紧依上部边沿。这种支圈圈足厚而长,下部形变的可能性很小,故其圈翅近靠上部边沿,像一道金箍,紧紧护视着其支圈边口安然无恙。圈颈以下均为圈足,整个圈足内壁形成一个轻微的凹状斜面,从圈足顶端至圈颈逐渐向上倾斜,形成圈足较大面积,器物置放可根据圈足各部位直径分别利用,可以置盘,也可以置碗。由小至大,顺序扣置。
圈足顶端(即圈心)采用内切形式,使支圈底足有意往窄里收(向支圈外斜下而收),尽量缩小支圈与匣钵放置部位的附着面积。这
样,既利于支圈在大负载下的收缩,又给器物成型提供了方便。
盘形支圈。圈身高度没有环式支圈严格,允许稍有误差。这主要取决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