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历程——序陈文增《定窑研究》
2014/6/1 21:36:40

    《定窑研究》如此系统详尽地研究定瓷文化,既研究了历史,又记录了实践的验证,还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历史的研究上,不单参考了历史文献,同时对古窑址进行了多年的考察,研究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是一本可靠的史书。这本书又是实践的总结,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这种对工艺实践的记录,在我国陶瓷艺术史上将添上绚丽的一笔。
    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文人墨客留下了诗词歌赋,予以颂之。故宫博物院、历史博物馆、保定博物馆及至国外的博物陈列馆都有不少定瓷珍品,让我们得以见识当年艺术的真貌。然而,定瓷制作的工艺技术则没有只言片字的真实记载,有的也只是考古学家的不准确的猜测。如今,失传了800多年的定瓷,不但得以恢复制作,还在研究制作的过程中被有心人给以系统地记录、详尽地剖析、深入地探讨并撰写成书,这是我们陶瓷之国的一件大事、喜事。它填补了我国陶瓷艺术史上一项空白。   
 

陈文增在书房撰写《定窑研究》一书
    如果说《定窑研究》是一位只读到初中一年的人写的,您相信吗?那真是难以置信。然而,您如果去过他家,见到近万册藏书的书房,闻到那扑鼻的墨香,您又会说,这不奇怪,他的功夫在校外。
    想起如今的教育,老师讲、学生听,让许多孩子养成一种等着“喂”的习惯,这是一种被动的“要我学”的学习方式。而本文作者陈文增失掉了这个条件,他自己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学习,是一种主动自发的“我要学”的行为。这使他产生了内在动力,是他成功的关键。
    陈文增,1954年出生于河北曲阳县北镇村的农民之家。家境贫寒得一天不拾柴就喝不上热汤。可他从小习惯了,也不觉得苦。只是他有个好学的天性,与众不同。七岁时,见到村里来了个卖字画的人,他追着看,就像蜜蜂见到鲜花,寸步不离。看啊、想啊,怎么一笔就能画出花鸟形的字来呢?自己决心要学会这本事。回家找来麻绳、铁片、秸杆做成笔,蘸水在墙上抹起来。后来,想写字,发现废电池里有根黑芯,砸碎制成“墨”,捡来碗底成了“砚”,捡来传单(正是文革时期,传单到处有)练起字。就这样,别人会的东西,他相信自己也一定能学会,要学会。他喜欢放牛的活计,因为那就有了用棍子在地上划字的时间,难怪他后来得了全国硬笔书法大奖,这可是一个绝妙的秘方。
    陈文增最早学书法受叔叔陈进生的影响。由于他如醉如痴地练字,感动了村里的小学教师刘进元,刘老师把自己珍藏的《名人遗笔》等书借给他。他如饥似渴地摹写,无论春夏秋冬,每日习字至深夜。冬天墨水结冰,他烧块热砖头垫在砚台下,30余年从未间断。至今,他的书法不但字体遒劲、隽秀,更有一种坚韧、刚正、大气不凡的韵味。
    记得1982年,我和叶喆民教授到曲阳开会,当时二十几岁的陈文增听说有名师,马上来请教,带来了他临写的颜体字。叶先生给了他很大鼓励,说“颜体字一般不容易写出内在的精神,你的字不但表面摹仿,而且抓住了内在的东西,可以继续努力练下去”。他受到很大鼓舞,更加努力。曲阳县北岳庙的碑林,更是他经常光顾的场所。
    陈文增爱读书,就像沙滩干渴盼水一样。父母给他买了一本《毛主席诗词》,没几天就背熟了。还想书,没钱买,他听说唐县军城村叶姓家有书,就顶寒风,翻山路20多里去求借,主人被他的真诚和“饥渴”感动了,由此,他又读了许多的藏书。现在,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凿壁堂”书屋。自己也发表了800余首诗词作品,还常获各种诗词、楹联大奖。由于他人品好,学问好,被河北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初中文化早已成为历史了。
    在定瓷的研究上,是从1978年开始的。由于书法专长,陈文增被河北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招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