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仿制出来,井极力接近古代传统就是那个时期对釉色的观念。八九十年代,徐朝兴开始在青瓷釉色的配制中探索不同的釉色风格,寻找釉色配制中出现的一些微妙变化。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其青瓷的釉色在逐渐脱离传统釉色的束缚,出现一些微妙、含蓄,甚至不易觉察的变化,有的在粉青釉色中微微偏蓝,有的在梅子青釉色中微微泛灰,变化微妙,对比不强,似乎是在寻找青釉中各种丰富的微差,以呈现青瓷釉色至纯至清的艺术效果。如80年代的《象耳八角粉青釉瓶》、《缠枝花卉纹粉青釉扁瓶》,90年代的《52公分青釉大盘》、《梅花纹青釉瓶》等,在粉青釉、梅子青釉上都有着程度不同的釉色倾向。2000年以来,他对青瓷釉色的探索更为宽泛,青釉、梅子青釉、粉青釉和灰釉等都有较为明确的实验性探索。他追求釉色的清澈和精纯,达到既保持青瓷釉色本质化的青翠色调,又力图使其具有水彩般的晶莹与透明质感。如《菊瓣纹梅子青釉瓶》、《牡丹纹直筒梅子青釉罐》、《莲花纹梅子青釉瓶》等。这些青瓷的釉面发色非常纯正和剔透,有一种典雅高贵、温润厚重的气质,体现出他对青瓷釉色“至纯为上”的美学意识和实践成果,受到很多青瓷收藏者和鉴赏者的高度评价。
    徐朝兴说:“青瓷的釉色,发色要纯正,要有类玉的感觉。”类玉就是要求青瓷釉色要有晶莹剔透的质感,而这种质感的出现,必须使釉色发色纯正,没有杂质,没有浑浊。不要像粉质颜料调出来的色彩感觉,要像水质颜料那样,有种薄透、明澈、清快之感。至纯为上,就是要发掘中国传统青瓷釉色之美的本质,将传统的梅子青釉色、粉青釉色、青釉色,也包括灰釉色等,进行更为纯化的配制,比照类玉的标准,提炼出既具有侉统青瓷釉色之本,又具有现代青瓷釉色之美的青瓷釉色,至纯至精,类玉类冰。正是这样的美学意识,徐朝兴在长久的青瓷釉色实践中,非常主动地改革釉色配制工艺和青瓷烧制技术,对青瓷釉色进行一种独到的和个性化的美学追求。
3.“至精为本”的青瓷制作工艺观念
    龙泉青瓷在制作上的工艺程序与烧制技术是非常繁复的,无论是原料加工,还是釉料配制,无论是拉坯成型,还是装饰施釉,无论是前期素烧,还是后期烧成,都要有精致而细腻的操作环节和制作技术,同时还要具备适应各种制作技术需要的工具和烧制青瓷所必需的环境条件。比如在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中,原料的加工就有粉碎、淘洗、陈腐、练泥、配料、制釉等多道工序。器物的拉坯成型与前期素烧、器物表面的装饰与施釉等环节更有着复杂的工序。龙泉青瓷不仅制作工序复杂,而且各种技术与技艺也有着多样化的方式与方法,其中装饰技术就有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镂空、捏塑、堆塑、点彩、露胎等各种表现方法,施釉工艺也有荡釉、蘸釉、浇釉、刷釉、吹釉、点釉、喷釉、洒釉、轮釉等各种表现方式。素烧与烧成也要根据严格的工艺制作标准,对窑炉烧成的温度与还原气氛等有着非常科学的技术要求。这些技术标准与工艺环节,就是历代龙泉青瓷艺人在千百年中传承下来的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制作中精湛的技术蕴含与青瓷制品中精美的艺术效果,是龙泉青瓷审美价值的基础与前提。
    徐朝兴对“至精为本”的龙泉青瓷制作意识有着非常宽泛而深刻的理解。“至精”也并非仅仅指技术精湛与技艺精熟,而是一个包括原料采集与器物烧成等所有制作环节在内的整个程序的掌握。在徐朝兴看来,龙泉青瓷制品,尤其是艺术青瓷和仿古青瓷制品,它们最为本质的技术标准,或者说龙泉青瓷制品的真实性原则,就是所用原料必须是采自龙泉地区独有的瓷土,而青瓷精品制作更要取自龙泉地区最优质的瓷石、高岭土、紫金土以及石灰石、草木灰等自然资源,否则其最本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