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谈古论今话神垕
2012/1/28 22:41:04

第二节 谈古论今话神垕
据《禹州志》记载:“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中有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瓷。”经多年来的考证,人们都认为:神垕这个地名老祖先起得很好,既有文化内涵,又有深奥的哲理,可谓“天人合一”,名副其实。传说,这个名字源于《周易》,来自“五行”。《唐六典》中记有“神垕”乃十二月神之一,因它属水,神垕窑多火盛,用它命名,达到水火平衡,“水火既济,大器乃成”。神垕的后世子孙,遵循先人意愿,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陶瓷生产。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创烧出举世无双的窑变钧红釉,从而使这一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镇声震瓷林,享誉海内外。因此,神垕镇于2003年9月、2005年12月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钧瓷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神垕镇是我们的故乡,“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神垕镇获此殊荣,为这个历史文化名镇赋予了深刻内涵和无穷魅力,我们自然感到由衷地高兴和自豪。神垕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神垕镇璀璨的历史文化闪耀着迷人的光彩。如今,钧瓷文化这朵艺术奇葩,更为古镇增添了迷人的光环。怀古思今,感慨万千。现不揣浅陋,把古镇的变化情况作如下简述。
(1)刘山崔嵬钟灵秀 驺水回环育英贤
读刘禹锡《陋室铭》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时,总会联想到神垕镇。这个镇的镇区,原来地处群山环抱、狭窄的小盆地里,面积只有7平方公里,后又管辖周边14个行政村,总面积达到49.18平方公里,总人口达44000人。大刘山(据史书记载,因汉高祖入关道经其下得名)是镇内最大最高的山,山体海拔704.5米;驺虞河(因明代永乐年间周王棣向永乐皇帝献驺虞而得名)又称肖河,是镇区内唯一的一条河流,环绕西寨、东寨穿境而过,境内流程约7公里。大刘山、驺虞河比之国内名山大川犹如平丘细流。但是,对境内居民来说大刘山却是一座宝库,古时山上森林茂密,山内煤炭、陶土藏量丰富,且容易开采。山体由沙页岩构成,这些岩石是房屋建筑和粉碎加工陶瓷原料做石碾、石滚、石磨最好的石料。山中水资源丰富,驺虞河即发源于此,潺潺流水长年不断,现因炉渣淤积,成为下降泉。大刘山和驺虞河为神垕发展陶瓷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原料和水利资源。
据考证,神垕窑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所居之民很早就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依山傍水建立窑场,从事陶冶。瓷区内秦、汉时期的釉陶和灰陶也不断出土。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陶瓷匠师掌握了熟练的陶瓷技艺,经过潜心研究,于唐代即能成功地创烧出“唐代花瓷”,经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测试和古陶瓷专家确认唐代花瓷釉“是世界陶瓷史上有实物佐证的第一个分相乳光釉”,陶瓷史学界称之谓“唐钧”,也被认为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伟大创举,并载入具有最高权威的陶瓷专著——《中国陶瓷史》内。

 

至北宋,神垕的陶瓷匠师,又在唐代花瓷的基础上,石破天惊,创烧出窑变铜红釉,震撼了神州大地,响遍了五洲四海。它的出现,为中国陶瓷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科学文化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极其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享受,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震撼力,它一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为文人雅士、皇宫贵族所推崇,很快跻身宋代“五大名窑”行列之中,被世界陶瓷界誉为“釉中之冠”,成为“御用珍品”、“国之瑰宝”,给禹州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福祉和荣耀。从此,原来“僻处遐远,名不登于图志”的小山镇因钧瓷之盛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