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第二章:史海钩沉——禹州古钧窑遗址考察纪实
2012/1/28 22:37:20

 
第一节 禹州古钧窑遗址考察纪实
禹州是钧瓷的发祥地。境内钧窑遗址遍布,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在全国乃至世界罕有与其匹敌者。
多年来,国内外陶瓷、文物、考古、收藏界等专家学者慕名来禹考察者不可胜计。195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不顾时局动荡来禹州考察钧窑,并发表《禹州之行》等重要论文;同院的冯先铭、叶喆民先生,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李家治、陈显求先生和山东省硅酸盐设计院的总工程师刘凯民先生都曾数次来禹考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及著作。他们对钧瓷恢复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禹州当地专家学者及钧窑匠师几乎都对钧窑遗址进行过调查研究,其中成就颇大而又全面深入者当属1964年禹县人民政府的“钧瓷史考察组”和1964年至1984年间原禹县文化馆馆长曹子元先生的调查。
(1)“钧瓷史考察组”的调查
1964年,禹县人民政府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指示成立“钧瓷史考察组”,要求三年内写出一部完整的《钧瓷史》。考察组由4人组成,其中,召集人是禹县原档案馆馆长焦俊昌同志,他负责考察组资料的搜集、归档及上下意见的反馈,没有参加实地考察,当时,在禹县手工业联社办公室工作的王熙兆同志(后任郑州军分区副政委现已退休)以其良好的文学素养,任实地考察组长;当时在神垕陶瓷一社办公室工作的谢相林同志,擅长写作,负责调查材料的记录和整理;已故的禹县国营瓷厂技术员田松山同志,能文能图,负责整理标本,绘制图纸;还有一位是史维组同志(残疾军人),当时也在神垕陶瓷一社办公室工作,虽非考察组成员,但他不顾自身残疾和严重哮喘,毅然随考察组并肩作战,也做出了贡献。
考察组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于1964年8月8日开始,共历时5个月,对全县境内古钧窑遗址进行了一次全方位考察。
在经费紧缺、交通不便、设备简陋的情况下,考察组成员不辞辛苦仅靠一部老式相机和一张禹县地图徒步而行,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早出晚归,走遍了禹县每个角落,终于梳理出了钧窑发展的脉络。从中发现的96处窑址除少数分布在平原外,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山区,散布在兰河、涌泉河、白峪河、磨街、潘家河、肖河两岸,皆依山傍水,向阳而建,均享有陶瓷生产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
禹州钧官窑早为世人所闻,一直是国内外陶瓷界关注的问题,也是考察组考察的重要对象,可是,在考察组对全县境内的22个公社(当时的行政区划名称,后改为乡镇)古窑址的考察过程中,采集到的钧瓷标本多为天蓝、月白的民用钧瓷釉色,从未发现过钧官窑遗迹。钧官窑的具体位置一直困惑着考察组。直至谢相林先生回禹县过节的过程中,意外地从外祖父赵立增先生口中得知与钧台窑有密切关系的王梦兰先生。王先生解放前曾从事古董买卖生意,阅历颇丰。谢当即告知考察组成员这一消息。调查组于10月5日拜访这位老人,老人告诉他们:“这些事说来话长,传世宋钧烧造窑场不在乡下,就在城内。侵华的日军和国民党都问过我,我都没有透露给他们。宋朝徽宗设官窑烧造瓷器,窑口在县城东北角古钧台旁的八卦洞附近,也就是传说中的钧官窑。”随即考察组就直奔八卦洞附近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挖掘出了一些钧窑残片和窑具,后又得到王梦兰先生捐献的10余件瓷片。经过整理于10月中旬赴北京请杨宗安、冯先铭、沈从文先生等著名专家进行鉴定,一致认为:钧台窑瓷片价值极高,和北京故宫珍藏的传世宋钧属同一类型。我们得以确认:古钧台周边县城东北角附近是钧官窑烧制遗址的所在地。
这一遗址的发现,破解了钧窑发展史上钧官窑遗址的千古之谜,震惊了中外陶瓷专家学者,在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深远意义,并为后来钧窑遗址的发掘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以上材料是根据原“钧瓷史考察组”成员谢相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