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钧窑釉中的蚯蚓走泥纹
2012/1/28 22:35:37

第六节 钧窑釉中的蚯蚓走泥纹
钧瓷古朴典雅的风格、端庄大方的造型、自然天成的窑变色彩,特别是蜿蜒曲折、隐隐约约的蚯蚓走泥纹给钧瓷增加了十分诱人的魅力,也成了鉴别钧瓷质量的重要标志。我们在研究制作钧瓷过程中对钧瓷的蚯蚓走泥纹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现简述于后。
(1)钧釉的蚯蚓走泥纹
蚯蚓走泥纹是因钧瓷釉面上形成的像蚯蚓从泥地上爬过的痕迹而得名,呈现出有别于钧釉窑变色彩而迂回曲折的纹路,使人们在欣赏钧瓷自然窑变的同时能够领略到动静相生的泥土气息。
现在人们一般对蚯蚓走泥纹的解释有三种,其一:因钧釉釉层特厚,烧窑过程中在低温时釉层便发生裂纹,经高温时粘度较低部分釉汁流入空隙填补裂纹所致;其二:蚯蚓走泥纹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是乳光釉而不是透明釉或其他颜色釉;其三:经过两次以上施釉。初次施釉必须经过低温烘烤(温度恰好能使釉层产生龟裂),再施釉后高温烧成,即钧官瓷的两次施釉,三次烧成之说。而这些年来我们的实践得出的结论与上述观点有明显的不同:1、蚯蚓走泥纹是在釉烧前就有了雏形而并非是来自烧成中生成的釉面裂纹;2、与釉料的组成有一定关系,以透明釉组成的釉料也能形成蚯蚓走泥纹的效果;3、不需要低温烘烤的三次烧成。下面就我们这些年来的实践经验从工艺角度上谈一下蚯蚓走泥纹的成因,就教于诸方家,不妥之处,请予斧正。
为了弄清楚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的成因,我们考查了很多宋元时期的钧窑遗址。如神垕的刘庄、王家村窑、苌庄乡的缸瓷窑、鸠山乡的官寺窑、磨街乡的尚沟黄豆村、方岗乡的东炉窑、文殊乡的砖桥、郏县的黄道、宝丰的清凉寺、鹤壁的鹤壁集等钧窑遗址。这些瓷窑大多属于一次烧成并有叠烧现象,叠烧原因是为了提高单位体积窑炉的产量,一般以日用品、碗、盘居多。其中刘庄窑和王家村窑的钧釉制品是经过先素烧后釉烧两次烧成的工艺过程。刘庄窑场的钧釉制品工艺之精细,有的可以和钧台之钧官窑相媲美。但以上所有窑厂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都比较少见。笔者从收集到的标本中找到了少量有蚯蚓走泥纹的碗盘及连座瓶的残片,其纹路和“官钧”的蚯蚓走泥纹一样美观。禹州市制药厂原厂址在钧台附近,2004年夏某建筑工程队在该工地挖地基时也曾出土大量钧窑残器,其制品与八卦洞“官钧”制品基本一致,釉中的蚯蚓走泥纹较多见(制药厂钧窑和八卦洞钧窑两者的“官钧”性质将有待以后的考古论证)。为什么民窑中不管是施釉厚、薄或一次、二次烧成蚯蚓走泥纹十分罕见而只有“官钧”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最为多见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首先是原料的组成及配比,要求釉料组成必须是乳浊釉,以乳光的二液分相钧釉烧制出的蚯蚓走泥纹的艺术效果较好,透明釉在特定的工艺条件下也能烧出蚯蚓走泥纹来,艺术效果较差。其重要的原因包括以下诸因素:
1.1、釉料细度
“官钧”制品完全是为了皇室及宦官贵族之需要而制作的,一流的制瓷工匠,精选的制瓷原料是必备条件。其原料之研磨加工、成型、烧成等工艺也是精益求精,不惜代价,而一般的民窑追求制品的实用性,为提高单位窑炉容积的产量、减少加工环节的开支以降低成本,特别是坯、釉料的细度、制坯、修坯等工艺要比“官钧”粗糙得多。原料的加工、上釉、烧成(包括素烧)等工艺的精细程度才是真正影响钧釉蚯蚓走泥纹的成因。一般来说釉料越细,蚯蚓走泥纹的分布越密,反之,则较疏,但是生产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是釉料不能过细,釉料过细时,即使能够形成良好的蚯蚓走泥纹,也会造成滚釉的缺陷,一般来说釉料的细度应控制在250目筛余1%以下为宜。一般“官钧”施釉是经过先浸釉后刷、涂及抹的过程,施釉后,釉汁中水分被坯体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