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钧瓷窑变艺术的探索与研究
2012/1/28 22:23:24
第五节 钧瓷窑变艺术的探索与研究
钧瓷不仅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也是世界陶瓷中蕴藏着很多科技奥秘的奇珍异宝。钧瓷的出现丰富了中国陶瓷博大精深的科学文化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极其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享受,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动人心魄的钧瓷之所以能蜚声瓷林,名扬中外,主要是其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震撼力。因而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和喜爱,并为中外陶瓷鉴赏家所推崇,成为“御用珍品”、“国之瑰宝”。有位西方学者见了钧瓷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即使原来对钧瓷毫无兴趣的美术爱好者,看见它也会忽然变成钧瓷痴迷者。”
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美而获得的。严格地说,钧瓷独特的艺术成就——釉的乳光美和窑变美是通过其在科学技术上的高度成就实现的。钧瓷的主要科技成就有两个方面:一是分相乳光釉的创造,二是铜红釉的创造。这是钧瓷区别于其他窑口的重要特点,例如定窑独到的艺术成就是刻花、划花和印花;磁州窑独到的艺术成就是白地黑花等,都主要是通过人工的绘画、雕刻技术实现的。而钧瓷的美丽乳光和窑变流纹,则是靠严格地控制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的温度、气氛和冷却制度,使釉产生液—液分相现象和形成分相液滴在宏观分布上的不均匀流纹结构而获得的。有关玻璃和硅酸盐熔体的液—液分相现象的研究和应用,在发达国家只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而我们的钧窑工匠,远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甚至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即能严格掌握分相乳光釉的配制规律,成功地运用釉的液—液分相现象,创造出钧瓷这样的绝代佳品,实在不能不说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正如《中国陶瓷史》(1982年版)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所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
(1)钧瓷窑变艺术的渊源
和其他陶瓷艺术一样的是,钧瓷艺术也经历过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是受到其它陶瓷艺术的影响而逐渐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它属北方青瓷系统,我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装饰艺术全靠人工刻、画来实现。到了唐代陶瓷艺术得到高速发展,除手工装饰外,釉色打破了单一的青釉而趋向多样化。除三彩、彩绘、青花、绞胎绞釉外,还有黑釉乳光窑变斑花瓷,山西交城、陕西耀州、河南鲁山段店、郏县黄道、南召县等地都生产这种花瓷。禹州地处中原,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属中华民族文化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而且具有发展陶瓷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证明,禹州先民很早就从事陶器生产。境内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曾出土大量古陶器,秦、汉时期的陶器,可以说是遍及全境。出土的隋代青白瓷的器物,不论造型和釉色,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到了唐代陶瓷工艺技术有了更大的突破,除青、白瓷外,黑釉乳光窑变斑花瓷更加绚丽多彩,这种黑釉花瓷已成为当时禹州的主要瓷种之一。辖区内的苌庄、神垕等主要瓷区,都大量烧制。50年代以来,禹州市曾多次出土黑釉花瓷的完整器物,有的还被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这种黑釉花瓷造型古朴,釉色凝重豪放,别具特色。在黑色釉上泼着大块的乳光蓝斑或白斑纹,利用釉的流动,使陶瓷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窑变”这样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装饰方法;黑釉花瓷上的乳光窑变淋漓酣畅,大胆泼辣,似有意,似无意,似有形,似无形,妙趣横生,变幻莫测,为后来的钧窑窑变开启了先声。神垕镇的下白峪村于1977年发现了唐代花瓷窑址,这处窑址发现虽晚,但其产品的造型和彩斑的艺术风格和其他瓷区的花瓷基本相似,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