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和咖啡同杯飘香
2012/3/12 21:40:43

                       
    记得有一位作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民族的文化,无论在历史上有多么辉煌,倘若后无继者,便只是一片斑斓而沉默的史迹而已,只有后人永远珍爱它,并发扬光大,才能使古代文明转化为现代文明。”
    继《夕阳之光》刻瓷作品集之后,刻瓷文集《夕阳之声》又与乡亲见面了。这是淄博市老年刻瓷艺术协会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艺海泛舟、银发写史的硕果!可喜可贺。我不敢受命为序,只能说回顾与感怀。
    一个艺术门类或一件艺术品,不光追求它的艺术品味与价值,理论探讨、学术研究也应立得住。基此于,《夕阳之声》收编了协会的总结、领导人讲话、会员的创作体会、通讯报道、大事记等文章成册。如果说《夕阳之光》是反映他们刻作的物体形象成果,那么《夕阳之声》则是讲述他们创作中的故事和崇高精神。更值得一提的是新时代的淄博刻瓷家们,正像不知疲倦的蜜蜂一样,传播着刻瓷成果的花粉,并将淄博刻瓷艺术这一地域文化向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推广繁荣。
    20世纪70年代,已故原山东省委书记高启云对淄博刻瓷功不可没。在我单枪匹马业余刻瓷的时候,原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翟荫塘先生,在全国瓷区考察选择国家礼品用瓷,首批定做300件花瓶,主管部门慧眼良策,迅即成立了淄博市第一个刻瓷小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80年代,淄博刻瓷走出国门,触角所及15个国家,并获得了国际金奖、银奖、大奖、一等奖。淄博刻瓷艺术家协会、淄博市老年刻瓷艺术协会相继成立,不少论文、点评、短文不断发表,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频繁的艺术交流,逐渐形成了今天刻瓷的喜人景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刻瓷艺术的鼎盛之地当属山东淄博。
    “满目青山夕照明”。我亲历了淄博老年刻瓷艺术协会的成立与发展,这个和谐的群体,来自四面八方,他(她)们各自操着不同的乡音,少壮工作在淄博,离退休后又扎根在淄博,最长者姜新民先生已82岁高龄。他们凭借着勤劳、朴实、睿智,物我两忘,年复一年,在制作完一件作品时,那种童心未泯的成就感真叫人心动,那种“无为久自苦”的老朽感、寂寞感、孤独感荡然无存。
    作为协会的艺术顾问,我曾多次观赏他们的刻瓷作品,有瓷上绣花般的享受——如临塘观鱼,若柳下纳凉,像声声紫竹,似小憩品茶。而今拜读刻瓷文集书稿,更受益匪浅,这些老同志业绩的真实记录,无不打动我的心弦。早在1982年,我应美国田纳西大
学艺术系教授马蒂森先生之邀,一次题为《茶与咖啡同杯飘香》的讲课,引起媒体的极大兴趣。那是中国的盘古与女娲,西方的亚当与夏娃,它如同天地、方圆、动静、生死、虚实、黑白、老幼等一样是对立统一的存在,艺术规律也是如此。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愿老年刻瓷艺术协会艺术生命长青。此文或有疏漏,或有偏颇,敬请指正。
                      为淄博市老年刻瓷艺术家协会创《夕阳之声》作序
                                            2003.6于昆仑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