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南先贤——彭友贤
2012/5/24 21:36:00
图1、彭友贤
彭友贤(1906—1949年),号冶真,字时邨,江西余干人。其兄彭友仁、弟彭友善,均能诗善画。兄弟三人被誉为“彭门三才子”。
民国11年(1922年),彭友贤随兄携弟赴上海求学,考入上海美专初师部,师从刘海粟、汪声远、诸闻韵、潘天寿等学画。民国17年,又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国画系,继续从师潘天寿,是该校第一届毕业生。民国19年(1930年),与吴作人、吴之翰(吴作人之兄)、吕霞光等,同船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院,攻读图案及装饰美术。民国21年(1932年)学成回国,先后在武昌艺专、北平美专任教。
彭友贤在国画和图案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吸收古代和现代绘画及图案中可取因素,融会到自己的绘画之中。他擅长写意花鸟和老虎。在北平任教期间,齐白石、徐悲鸿观看了他的《松鹰》《柳燕》后甚为赞叹,认为作品意境清新,具有独创风格。
民国24年(1935年),彭友贤到景德镇考察,见制瓷者过于守旧,彩绘设计方面又过于落后,于是他决心改良景德镇瓷业,促进千年瓷都新发展。期间,在南昌探亲之际,受有关部门挽留,被南昌市政委员会聘为技正(总工程师),领导设计并建造了赣江第一桥——中正桥(今八--桥)。
第二年秋,彭友贤回到景德镇,受江西陶业管理局之聘,任美术室主任。他一方面收集历代瓷器样式及装饰汇集成册,一方面设计并制作适应现代需要的各种新式样,以作瓷器改良之范本。他还组织了一批技术优良的画工,给予切实之指导,以提高他们的技能。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陈毅来到景德镇,与他多次交谈,给了他事业上的极大鼓励。随着战争的需要,陶业局迁萍乡,他率领一部分优良画工到萍乡,在萍乡瓷厂继续制造改良瓷。
抗日战争胜利后,彭友贤又回到景德镇,集资创办了中国瓷厂,矢志不渝地进行瓷业改良,亲自设计研制了脚踏式陶车,使瓷工们双脚像踩缝纫机一样踩车作业,从而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为后来的机械化提出了制造原理。他还不断地改良桌器、茶具、饭具器型,同时设计出形式多样、色调和谐的图案。凡新设计的样品,皆被抢购一空。
民国35年(1946年)秋,省立陶业学校校长汪璠在庐山被蒋介石召见回来后,聘请彭友贤领导设计分赠盟国礼品瓷。瓷器以各式改良花瓶为主,兼有改良之中西餐具。彭友贤在自己瓷厂出品了书有“抗战胜利”的餐具,还在一套茶具上精心绘制了吉祥图案《龙凤呈祥》。这茶具连同他弟弟彭友善的大型国画《全民雀跃庆和平》,由国民政府以国家的名义赠给美国总统杜鲁门。
第二年,陶校接受第二批国府定瓷,其中以赠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婚礼瓷为重点,汪校长仍以原班人马进行设计。要求是:器型和画面都要体现中国传统风俗,又要为英国人所接受;制作上,要达到御窑水平。彭友贤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器型更为古朴,有康乾风韵。其中圆器部分由饶华丰瓷厂承制,琢器部分由中国瓷厂承制。在画面设计方面,数易其稿,最后定稿为《双龙戏珠》。这套餐具亦以中国的名义送往英国,受到英王的高度赞赏。
图2、伊丽莎白二世婚礼瓷
民国37年(1948年),由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金圆券贬值,中国瓷厂也因资金枯竭而倒闭。彭友贤也因身心挫伤,积劳成疾,于当年到设在铅山鹅湖的信江农专任教,第二年四月英逝,享年四十三岁。有遗著《景德镇瓷业技术杂记》传世。
(原作:彭友贤之女段海群,陈海澄补充)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