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南先贤——汪璠
2012/4/19 22:56:15

   
 

图1、汪璠
汪璠(1905--1990年),字筱禅,江西乐平人。出生在书宦之家。祖父汪缙卿,光绪年间任直隶天津县令。父亲汪汝梅,清末举人,曾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
    民国14年(1925年),汪璠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科,五年后学成回国,在江西省立陶业学校任教。民国23年(1934年)调南京中央工业试验所任技士。民国26年(1937年),因南京失陷来到景德镇,在江西陶业管理局任工务科科长。不久,湖口、马当失陷,陶业局迁萍乡上埠镇。在上埠,创立民生瓷厂,汪氏任厂长,这是当时江西唯一的省营瓷厂。民国27年(1938年)下半年,江西陶瓷职业学校亦迁到了上埠。此时,厂校成了一家,学生有了实验场所,理论联系了实际,厂里的技术人员又参与教学活动,使实际知识直接为教学服务。这种互相协作,不仅促进了瓷厂的经济繁荣,还为陶瓷界培养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汪璠将瓷厂也管理得很好,任用一批流散到萍乡的陶瓷专家,不断扩大经营范围,研制新品种,同时招募了不少从景德镇来的技术工人,实行圆、琢二器的传统手工工艺,另一方面,将电瓷采用机械压制。窑炉也有两种,既有景德镇式的传统柴窑,又有新型的煤窑。几年下来,厂区不断扩大,人员不断增加,使萍乡成了我国另一个陶瓷基地。
    但好景不长,日本帝国主义相继侵占了九江、南昌等地,湘赣铁路中断。民国33年(1944年)6月,萍乡县城失陷,民生瓷厂停工,陶瓷职校停办,人员流亡,昔日繁荣的上埠小镇也一片凄凉。面对这种情况,汪氏一方面组织护厂队,另一方面妥善安排职工家属撤离。他自己与张浩、舒信伟去泰和找省政府,拟在景德镇继续办厂、办学校。经多方要求,省教育厅才以萍乡瓷校迁徙为由,同意在景德镇筹建瓷校,并任命汪璠为校长。
    迁校筹建处设在上陈家弄13号,负责人有张浩、舒信伟等。尽管教育厅命令浮梁县立初级陶瓷学校并入省立瓷校,并使用该校舍。但还是经过了不少周折。此外,经费也非常短缺,经过多方面活动,省立瓷校才正式迁入莲花塘畔的原陶职校舍。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学校更是一派生机,汪璠认为瓷校应在原基础上办专科学校。由于为承办送给美国总统罗斯福、英王伊丽莎白礼品瓷的成功,蒋介石在庐山召见他以后,名声大噪。他利用这一时机,亲自到南京活动。民国36年(1947年)冬,教育部正式批准创办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汪任校长。

 

图2、瓷土水碓
    新中国成立后,陶专校长由浮梁专署派员担任,汪氏任教导主任。1954年,陶专停办,汪氏随中级班调湖南湘潭电瓷制造学校。1956年调郑州参加创办郑州机器制造学校,任副校长。1958年初调轻工业部,主持筹建郑州瓷厂。同年8月回郑州参加创办,任副厂长和高级工程师直到终老。一生中,写了不少陶瓷方面的论著,翻译日本近藤清治的《陶瓷工业》,编写的有《陶瓷釉彩》《陶瓷分论》《电瓷制造工艺》《陶瓷原料及实验法》等。(原作:汪璠之子汪大纲、汪大绶)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