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南先贤——余式梅
2012/3/16 21:40:20
图1、余式梅
余式梅(1893—1954年),江西都昌人。他的父亲原在都昌县城开一家杂货铺,生意清淡,仅可维持一家人生活。小式梅九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不得已而随族人来到景德镇,在一家脱胎窑户的坯房里学刹合坯。
刹合坯是圆器行业中最繁忙的工种,过手的工序达十余次之多,计有邋(洗)内水、汤内釉、邋外水、蘸外釉、促底釉。如是青花,要打内箍、打外箍;若是玲珑器,用水笔滴釉四至五次,每一次都必须先晒干后滴之,然后洗净内釉,若是东青器,蘸外釉亦有四五次之多,若是荷叶器,还要用小刀将坯的口沿削成曲波状。最难的是合(配)釉,釉之合适与否,是决定瓷器外表美的关键。余式梅通过三年的努力,基本上掌握了各种工艺。按行规,出师后还帮师父三年,即完成一脚任务,工资只有五折、六折、七折,差额为师父所有。在帮师三年中,余式梅各种工艺达到相当水平,几乎超过了师父。
余式梅独立后,由于他有一手过硬的本领,工作又认真负责,加上对老板忠诚,对同行又和气,又肯帮助人,不仅受到窑户老板青睐,同行们也喜欢,逐渐成为工人中的有名人物。
民国11年(1922年),余式梅到了而立之年,由于他各方面臻以成熟,开始“做头”了。做头是明代延续下来的习俗,即一幢坯房内(不含画坯)所有工种的领头人。它不仅要求本工种技术过硬,还要熟悉各脚生产工艺,而且还要有组织能力。窑户在开工时,聘请某人为头,其他各脚由做头者延聘。余式梅做头以后,就解决了许多瓷器犯毛病的原因。有位窑户,瓷器犯“水边泡”,这是利坯工在利口沿时没立起刀刃所致。又有犯“压釉”毛病的,是出自剐坯工之手,他刀口欠锋利,在剐底心时不光滑所致。又如刹合坯本身易犯“起釉”(过厚)和“欠釉”(过薄),釉水配得不恰当则易“发惊”(裂纹),还有什么釉应满什么窑位才理想等等。大黄家上弄有位姓吴的大窑户,品种为白胎正德汤碗,罗汉汤碗以及五寸碟、茶盅之类,称“常白釉”,是红店加彩的高档瓷。因犯釉惊,长时间不得解决,亏损惨重,吴老板在别人的提醒下,才知是做头人的责任,于是撤换原来的头师傅,改请余式梅。余式梅接任后,从原料到各脚工艺逐一排查,原来毛病出在刹合坯身上,因师傅太懒,釉桶不勤洗,完工后又不加盖,使釉液中有不洁净的成分。于是换了刹合坯工,原釉倒掉,重新合釉,再烧出来的瓷器,没有一只犯惊的。吴老板喜出望外,不久便扭亏为盈。
余式梅做头最红火的时期是他四十岁左右,同时做头达十多处,戴家上弄、大黄家上弄、陈家弄的大窑户都请了他。每天,他勤于职守,到各家坯房严巡察看,遇有问题,当时解决,免留后患。他这样忙,还得力于他的两个助手,一个叫柳久生,一个叫欧阳大毛。这两位徒弟高手,不仅帮助余式梅处理了做头分内之事,还帮助师父传艺,携带众位小师弟。
余式梅对工人的要求异常严格,各脚师傅必须按规范操作;每次出窑犯毛病的瓷器,追究是哪一脚没有达到要求所致,责令其改正,有不听指挥的坚决辞退。他对工人的生活亦非常关心,经常给有困难者的解囊接济。有位工人家乡遭了水灾,他一把掏出六块大洋,并言明是相赠,不要归还,从而在工人周围产生了凝聚力。因此,在民国21年(1932年)被推选为脱胎业工会理事长。
对于余式梅来说,难以处理的事莫过于行业“打派头”(罢工)。由于工人受压迫,又物价上涨,常常以罢工来抗争。行业里来了罢工的通知,坯房里必须停工,否则要挨刀子。做头的当然也希望改善工人的生活,但他又是资方委托人,需要维护窑户的利益,因此常处于尴尬地位。余式梅每遇这种情况,总是先到附近的乡下去休息几天,避免参加一些过火的行动;等到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