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南先贤——吴霭生
2012/2/4 23:41:58
图1、吴霭生
吴霭生(1881—1926年),名毓麟,因头较大,得绰号大头,人们尊称为吴公,广东南海人。陶瓷实业家、工艺改革家。
幼时家贫,得叔父资助饱读诗书,后随叔父经商,常驻香港,往来于新加坡。清末来景德镇购瓷,迷恋上五光十色的瓷器,遂开办“合兴瓷庄”。这瓷庄,实乃高级红店。他不惜工本,选购优质白胎,又高价请名师彩绘,还与乙种工业学校签订合约,要来饰瓷班毕业生。他自己还参与新花面设计,使新品种不断面世。后来,改办瓷厂,选定琢器为业,制造重工粉定。
重工粉定以薄胎为主,生产各种瓶皿,成本高,获利较少,吴不计较这些,亲自参与造型设计。其规模不大,只有“四双草鞋”,但成果斐然,发明了以花乳石配釉以及颜色釉的新配方和瓶类造型设计。
说到发明用花乳石配釉,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回,吴霭生乘船从武汉回镇,船上装着不少状如玳瑁、莹润坚洁的石头,他捡起一块思忖,如果瓷器有此宝色那该多好啊。他将那石头打破,见其中星光点点,皓白如银,他本能地想到高岭土也有星点。莫非此石也能作瓷用原料?经询问船夫,知其名为花乳石,为中药材。回镇后,买来数斤,因其坚硬,便放在炭火中煅烧,再放在尿液中泡浸,然后擂磨成浆,与瑶里釉果配剂成釉,经反复多次试照(验),得出了窑位不同、气候不同的各个数据,最后以1∶20投入生产。所产瓷器,件件晶亮如宝,“吴大头”之名便不胫而走,但各窑户对其奥秘不知其所以然。有一回,打杂工持条到种德堂挑花乳石,得知石名,又常见吴霭生用石液配釉,于是其法逐渐传开。
这种釉洁白如绫,故有人称此为“玉绫窑”。许多陶瓷美术家争购他厂里生产的白釉瓷绘画,邓碧珊以这种白瓷给徐世昌绘像,得到了最高的奖赏;王步以这种白釉胎绘成青花、底款书“竹溪”的大笔筒,后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吴霭生研制的颜色釉也独树一帜,曾以一对窑变醉红大花钵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金奖。该会还邀请他参加世界实业研究社,从此,吴霭生名驰全球,很多国家的大使馆打电报向他订瓷。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也向他订了一批瓷器。袁世凯的“洪宪”瓷,大部分也是由他厂里生产承做的。
图2、王大凡词、吴霭生书
浮梁知事陈安是位关心瓷业,支持改良的热心者,他仰慕吴霭生之名,便召集王琦、汪晓棠等成立瓷业美术研究社,委任吴霭生为社长。从此,吴氏孜孜不倦地进行造型、颜色釉配方的研究,所出成果,欢迎同行参观、仿制,计有改良花篮瓶、天球瓶、观音瓶和新设计的瓶类。江西省文化厅文物处主编的《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一书介绍说: “吴霭生的改良颜色釉,配料精良”,为“民初间制瓷名家中首屈一指者”。
图3、王步青花瓷板《白菜萝卜图》
吴霭生除了从事实业之外,还独资创办合兴瓷社,以培养有先进陶瓷科学知识和高度技巧的艺术人才。在数十名学工中,以后成材的有陶瓷美术家王步、汪以俊以及黄晓村、赵金生、李子红等。这个学社,除花费了吴霭生所有的积蓄外,还使他负债累累。他本人也因劳成疾,逝世时,竞无钱安排后事,幸得同乡会收殓,并在广东会馆举祭,安葬在莲花塘畔。其墓志铭概括了其一生,全文如下:
公姓吴,讳毓麟,霭生其字也。生长粤东。公家贫,崭然有大志。弃儒就商,贸易香港十余年,工榷算。闻瓷产景镇,霭歆慕,翻然改图,乃收拾商资,得洋数千元,于宣统年间来镇,纵观瓷厂,稍知窍,慨然解囊,创办合兴瓷庄。不惜工本,惟冀精良,制胎设色各法,法力进前贤,早已喷啧人口。不计资本赢亏,只求瓷品精美,名虽立而囊已空矣。仍益自刻苦,屡踬屡张,梅妻鹤子,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