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南先贤——魏氏
2011/12/7 21:37:17
魏氏,为时跨元、明、清三朝专事挛砌瓷窑的家族,江西浮梁镇市都(今景德镇)魏家村人。魏家村地处市区南端杨家坞北侧,明代形成闾巷,改名魏家弄。此弄于公元2004年前后开辟浙江路时消失。他们世代开设的挛窑店在四图里。
关于元代的窑,据考证,为马蹄形馒头窑,有“火堂、火栈、火尾、火眼之属”。整个形状像小口大肚的瓶子。
明代,窑体发生了变化。蓝浦、郑廷桂的((景德镇陶录》载:“明(御器)厂有龙缸窑,称大龙缸窑,亦曰缸窑。窑制前宽六尺,后如前,饶(多)五寸,入身六尺,顶圆。”这条记载有数据,有形状,是延续元朝的馒头窑,以后演变为葫芦窑(见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载葫芦窑图)。
清代,窑形又演进为蛋壳窑。又根据所烧之燃料,烧槎柴的叫槎窑,烧松柴的叫柴窑。当时槎窑为民间主要窑体,仍由魏氏独操其业。当时蓝浦将亲眼所见写进了《景德镇陶录》:“结砌窑巢,昔不可考。自元明来,镇土著魏姓世其业。若窑小损坏,只需补修,今都邑(昌)人得其法,遂分业补窑一行。然魏族实有师法薪传。余尝见其排砌砖也,一手挨排粘砌,每粘一砖,只试三下,即紧粘不动。其排泥也,双手合舀一拱泥,向排砌一层砖中间两分之,则泥自靠结砖两路流至脚,砌砖者又一一执砖排粘。其制泥,稠如糖浆,亦不同泥水工所用者。”
时至道光三年(1823年),曾在浮梁县衙任幕僚多年的龚钺,用诗歌体记载了数十则陶瓷逸事,其中一首曰:“魏氏家传大结窑,曾经苦役应前朝。可知事业辛勤得,一样儿孙胜珥貂。”就是说魏氏在明代为御器厂匠籍,虽受过苦,却福荫了子孙。“珥貂”本为汉代官帽上的饰品。魏氏会挛窑,所得报酬,胜过一般官员。这一时期,也是魏氏家族从兴旺走向衰弱。主要因素有:家族不兴旺,而对挛窑技术又过于保守,新的接班人还没来得及独当一面,老一代便谢世了;柴窑兴起,又逐渐由补窑的都昌人所替代。至清代末期,魏氏挛窑业全部消亡了。
窑是瓷器烧成的载体。魏氏适应形势的变化,创造发明了多种窑型,为景德镇瓷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虽然接班人断代,却传承给了都昌余氏,余氏接过挛窑旗帜,走向了更大的辉煌。
瓷龙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