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南先贤——于光
2011/12/1 20:38:59

                                 
 

于光
    于光(1327—1369年),字大用,江西都昌狮山乡人,后迁南峰乡。其弟于鉴玉迁鄱阳银保湖。
    元代末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人民的反抗而纷纷起义,其中以红巾军势力最大。在北方,领导人为刘福通、韩林儿;在南方,领导人为徐寿辉、彭莹玉。因起义军以红巾包头,故名。
    南方红巾军在湖北起义,攻破蕲水(今湖北浠水)后,徐寿辉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称帝,国号天完,改元“治平”,定蕲水为国都。次年二月攻下江州(今江西九江)、南康(今星子),接着又攻下袁州、瑞州(今宜春、高安)、饶州(今鄱阳)、浮梁州(元代浮梁升格为州)、信州(今上饶)、吉安等地,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这时候的于光,以兵归属徐寿辉。
    于光,自幼饱读诗书,深知大义,磊落有大志,除能作文赋诗之外,还能弹琴,通岐黄(中医);一旦持戟上阵,则英勇无比。当时,乱兵四起,他为了保卫乡里的安全,组织乡里武装,抵御外敌。当徐寿辉部攻下饶州时,他便归附了红巾军。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被署为院判,镇守利阳镇(今景德镇丽阳乡),据有鄱东和浮南十个乡。为利于镇守,便在利阳镇修筑城墙,以作长久之计。公元2006年,在丽阳旧城墙遗址处发现大面积瓷窑,里面尚有碗盘等器皿,有可能是当时供军之需而设。当城墙还未修筑完毕,便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派镇守浮梁州。于光到浮梁后,首要任务是完成了城墙的修筑。在民间,有“先有利阳镇,后有浮梁县”的歌谣,说的是于光先筑利阳城,后筑浮梁城。据史志记载,在此之前,浮梁县城是没有城墙的。
  在景德镇,传说烧太平窑的习俗也源于红巾军。他们利用人民群众中秋吃月饼的传统习俗,在月饼中藏纸条,号召民众在中秋晚上杀掉统治自己的元鞑子。中秋晚上,人民群众真的这样做了,把鞑子的尸体拖至河边或荒郊,把他们的杂物放入窑里烧掉。为庆祝胜利,于是产生了烧太平窑的习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
   
 

八月十五景德镇老百姓烧“太平窑”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杀害了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汉”。徐寿辉的旧部很是不服,纷纷离去。于光也于当年七月,同左丞及幕僚们一起,把陈友谅派来的同知赶走,并起兵攻下饶州,然后将所辖领地全部归属了朱元璋。
    于光归属朱元璋后,朱委任他为江西参政,镇守浮梁州。于光原来就把行台(衙署)设于珠山,并改名为蟠龙山。归顺朱元璋后,为避其忌讳,又改蟠龙山为纛山。纛者,军队里的大旗也。陈友谅曾派兵攻打浮梁州,于光因兵力微弱,弃城赴金陵(今南京)。朱元璋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委以重任,以后屡建奇功,被封为鹰扬卫指挥使,镇守潼关。原部下大部分为都昌、鄱阳人,不随军前往者就地业瓷,称为“军窑”。这部分人为以后“都帮”的崛起和称雄,奠定了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后来,于光在兰州作战时殉难,朝廷追封他为河南郡侯,配享功臣庙。在他的故里都昌南峰以及鄱阳银保湖都建有于光庙,供常年祭祀。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