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亲王陵——明鲁王朱檀墓及出土瓷器
2014/1/10 23:07:40
鲁荒王朱檀是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第十子,为朱元璋与郭宁妃所生。史料记载朱檀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出生两个月就被封为鲁王,洪武十八年就藩兖州。朱檀喜爱文学,谦恭下士,颇得朱元璋喜爱。但他同时痴迷长生不老之术,终日焚炉炼丹,日日吞服,结果“饵金石药,毒发伤目”,导致双目失明,以至病入膏肓,不治身亡,时年仅18岁。朱元璋得知消息后,既恼怒,又悲伤,恼怒之余给了他一个恶谥——荒,因此朱檀谥号鲁荒王。朱檀死后,按照亲王礼制在今山东邹城城东北25里的九龙山南麓修建了陵寝(图1)。朱檀墓是明代亲王当中的第一座王陵,其建制和礼制为其他亲王陵所沿用,而且陵园占地面积最大,地宫距地表最深,出土随葬品丰富,因此被称为大明亲王第一陵。
明鲁荒王墓未经盗掘,经过清理,共出土遗物1100余件(组),其中珍品文物有织金缎龙袍、九旒冕、九缝皮弁(biàn,古代男子戴的帽子)、“鲁王之宝”贴金木印、金镶玉透雕玉带、唐代“天风海涛”琴、宋高宗题诗扇面、元代钱选白莲手卷、元版古籍、戗金云龙纹漆箱、青白釉云龙纹罐、等等。鲁王墓出土的盝顶戗金漆箱不仅箱体硕大,而且因戗金工艺早已失传,它的发现可谓弥足珍贵,被评为国宝级文物。箱内发现的织金缎龙袍是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保存最好的明初亲王等级的常服袍;九旒冕是目前发现唯一完整的明代王冠;九缝皮弁是现今唯一一件披露于世的明初亲王皮弁实物;嵌宝金带扣(图2),扣体为双层透花金片,一颗大宝石镶在中间,周围由红蓝宝石、绿松石、祖母绿、珍珠和猫眼宝石簇拥,通体总计镶嵌各色宝石32颗。除此之外,由于鲁王朱檀的生前偏爱,琴棋书画、文房四宝是朱檀墓的一大特色。出土古琴为唐代“天风海涛”琴,雷威所制,其制作的蛇跗琴在宋明时期已成为珍品。还有宋高宗题诗扇面、元代钱选白莲手卷等无不珍贵。出土的元代书籍为国内孤本。出土文物之精,为世人所惊叹!
除了上述文物精品,朱檀墓出土的瓷器因其保存完整、时代明确,称得上明初洪武瓷器的代表作,弥足珍贵。其中影青瓷器6件,包括云龙纹盖罐1件、梅瓶1件、盘4件。
青白釉云龙纹盖罐(图3),口径24.4厘米,底径21.2厘米,通高37.5厘米。圆唇,直口,圆鼓腹,平底。胎体厚重,通体施青白色釉。盖呈倒荷叶形,脉络清晰,宝珠钮。腹部刻暗双龙纹,昂首在云中遨游相逐,龙纹上下间隔以卷草纹为饰。出土时罐内盛放梨、枣、肉、米饭、鸡蛋、菜叶等。
青白釉云龙纹梅瓶(图4),口径4厘米,底径9.9厘米,高29.3厘米。小口有盖,短颈,丰肩,敛腹。胎体厚重,器身施青白釉。腹部刻云纹及五爪龙纹,龙在云中昂首飞腾,肩部、颈部及底部各饰一周卷草纹。出土时瓶内盛有酒。元代梅瓶的口均为上狭下宽的梯形口,明代梅瓶口部已改变为直口稍翻唇,绝无梯形感。
青白釉云龙纹盘(图5),4件,其大小、形制、纹饰相同。口径18厘米,底径11.6厘米,高3.5厘米。圆唇,浅弧腹,圜底近于平面,底下附矮圈足。盘内壁饰双龙纹,龙体瘦长,前后相逐,间饰云纹。
青白瓷,也叫“影青”“映青”“隐青”,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的一种釉色瓷,青中泛白,白中透青。创烧于北宋前期,以景德镇窑为中心。釉质细薄,晶莹润泽,釉面明澈丽洁,釉色青白淡雅,温润如玉,有“假白玉”之称。宋代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坚致细腻,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装饰在碗、盘的内壁。刻花花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成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感很强。早期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