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济南近代500条老街近半数已完全消失
2013/12/2 22:21:37
每天午后,83岁的徐中芹吃完午饭,会搬个马扎,坐到家门口的后宰门街晒晒太阳,聊聊天。
这么多年来,徐中芹跟老街坊们聊的最多的,就是身边迅速倒下的老宅子和她们崛起的摩天大楼。
连日来,齐鲁网记者走近这些老街坊,听他们辩论保卫老街的故事,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老宅保卫战》。
“田家公馆”的80岁老房客
徐中芹现在所居住的地方,就是后宰门街上通往“田家公馆”的临街拱门口。
后宰门街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办,东起县西巷北口,西止曲水亭街;北通岱宗街、钟楼寺街,南邻院后街、通珍池街。
顺着老人家手指的方向,“京力家常菜”简陋的广告牌子下面,一间没有大门面的小平房,就是徐中芹住了将近60年的家。十年前翻修过的房子,相比这胡同里的其它老屋,条件算是好的。
穿过后宰门街口精美的砖雕拱门,406米长胡同里有十几处小院落,低矮的房门上空,乱七八糟的线缆纠缠在一起,胡同尽头是一座简陋的公共厕所,“田家公馆”离公厕不足三米。
这个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曾是清末田盐商的私宅——有讲究的建筑、雕刻精美的门窗、用巨石做成的影壁,甚至还有一座绣楼,于2009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
“田家公馆”的砖雕圆形大红门门锁紧闭,街坊说,由于经常有人“慕名来访”,为了安全,居住在此的住户就把大门反锁,拒绝外人进院参观。
如今,这处清末盐商的私宅住了17户——“俺家三户,马家是四户,王胖子家两户,老张家一户……”老人掰着手指头说,这是如今住在公馆的房客。
尽管住了几十年,老人并不了解这“漏风漏雨”的“田家公馆”的历史,他的愿望,是想住上新房子,“这辈子从没住过新房子,但年纪大了,又舍不得离开,把这漏风漏雨的老房子拆了重新翻修盖新房子该多好。”
状元府大杂院的老街坊
“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冕状元府”的标牌,突兀地悬挂在鞭指巷女厕所的砖墙上。
鞭指巷在济南繁华的泉城西段,临近省府前街,门楼内的深宅大院是清朝状元陈冕的府邸,是济南现存唯一的“状元府”,兴盛时,其范围南到将军庙街,北到双忠祠街,东到鞭指巷,西到熨斗隅巷,由20多个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组成。
如果不是遇到回家的段先生,记者可能要绕第五次,才能找到这座闻名遐迩的状元府。
段先生在这里住了50多年,他清楚的记得状元府当年的辉煌——“门额跑马板上浮雕有缠枝葫芦,共有大小葫芦9个,象征着多子多孙,家族兴旺,事业发达,延绵不断。门两侧有立式方形抱鼓石,上面原雕刻有花卉吉祥兽等图案;推门进,迎面是一面高大的靠山影壁墙,过影壁,是一个四合院,正屋五开间、前出厦,厢房十余间。穿过南侧一条狭窄过道往西走,又步入一个同样格局的四合院,院里有一口当年的饮水井,现在仍然不枯,水清味甘。从古井往西北是状元府的书房。”
然而如今的状元府,无异与巷子里的普通老宅——草高近尺,屋檐腐朽坍塌,砖墙取代了花格棂门窗,大瓦片更新了小瓦片,院子里堆放着乱七八糟的杂物,逼仄狭小的生存空间已将状元府压缩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杂院。
段先生说,“年轻人根本就不愿意住进这里,他们看到这里破破烂烂的都想着搬走,像我这个年纪,60岁以上的老人50多个,喜欢这里真心愿意住下去的也不多。”
“高楼大厦有什么可住的?我觉得住在这里,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也挺好。”“只希望政府能够把老房子修好,维护好,像改造后的北京四合院一样,能够得以保护、传承。”
消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