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号出水瓷器三万件
2012/9/21 17:15:35

  深圳特区报汕头9月20日电(记者 吴绪山 通讯员 林春伟)经过连续3年3轮大规模的正式打捞,沉没于汕头南澳海域的明代古沉船“南澳号”的船载文物已基本清空,“南天顺”号打捞工程船于今天下午撤离打捞现场,将满载今年打捞出水的数千件海底文物驶往广州。就在打捞船撤离的前一天,本报记者再次飞舟渡海登上打捞船采访。“南澳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崔勇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南澳号”已发掘出水瓷器近3万件,此外还有其他多个种类的文物,基本能够确认这艘古沉船是以瓷器为主的远洋商贸船。
  船载货物基本清空意味着“南澳号”考古发掘阶段性的工作已经结束,剩下的船体暂时还留在海底的原址实施保护,待时机成熟后再考虑如何发掘。而持续守护古沉船近2000个日日夜夜的汕头边防支队南澳边防派出所,肩上的担子依然很重,他们将继续全力做好相关的安全保卫工作。
  惊喜
  两艘古沉船粤东粤西交相辉映
  “南澳号”从发现到现在已有5年多的时间,它最初是南澳渔民在潜水捉龙虾时发现的,然后有部分渔民开始偷捞。2007年5月25日上午8时30分,汕头市公安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接到举报:在汕头市南澳岛乌屿与半潮礁(俗称“三点金”)之间的海域,有船只正在打捞海底的古瓷器。接报后,时任所长朱志雄立即带领5名官兵乘坐摩托艇赶赴事发海域,先后发现了近200件被打捞出水的瓷器。边防官兵意识到事关重大,遂紧急上报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后经考古专家下水摸查初步断定这是一艘明代古沉船。
  “南澳号”在南澳的发现,看似偶然,其实有其必然的因素。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此前南澳渔民拖网作业时,常常会从海底捞出一些盘碗罐之类的器物,当地渔民都习以为常了,也不视之为稀罕之物。因为位处闽粤门户南澳,是东南海上交通的要冲,长期以来都是国际航海的重要通道,历史文献就有“郑和七下西洋六经南澳”的记载,荷兰人称南澳南部一角为“好望角”,数百上千年的狂风海浪中,沉没其间的船只难以计数。
  当时,阳江海域的“南海号”正炙手可热,南澳海域发现的这艘新沉船让广东省考古文物界更是为之一振,认为其价值可比肩前者,遂将其命名为“南海号”。
  2009年,“南海号”改名成为更符合考古学命名惯例的“南澳号”。
  打捞
  出水瓷器近3万其他物品一大批
  2010年,“南澳号”的考古工作得到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支持,在技术、人员及资金等方面具备了大规模水下发掘的条件,这年4月,第一轮正式发掘开始。由于海底考古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每一轮的发掘工作大约3到4个月的时间,从2010年开始到今年的9月20日结束,经过3年3轮大规模的水下发掘,目前船载货物已基本清空,共计出水瓷器近3万件,其他种类的物品一大批。
  当打捞人员沉入海底时发现,沉船货物以瓷器为主,沉船的各隔舱板之间均清理出码放整齐的一摞摞瓷器,成摞瓷器基本上都是呈侧立横放并交错码放形式。在船载的瓷器当中,以漳州窑青花为大宗,瓷器种类主要为大盘、大碗、钵、罐以及杯、盏、瓶等,青花瓷大盘和带盖青花瓷钵是有代表性的器物,瓷胎和釉质比较厚重,青花颜色均比较暗淡,发灰或者发黑,无论人物还是花草图案都比较随意,器表施满釉,底足粘有细砂, 即“砂足器”,属于外销瓷中的常见类型。船货中还包含了相当数量的江西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器与五彩器物,其中以青花套装粉盒、刻划龙纹撇口碗尤为精美。
  如果说作为“南澳号”船货主角的瓷器精彩纷呈,而作为配角的其他物品也是星光点点。火炮是曾经被热议的一个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