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体验私挖文物交易过程
2012/1/19 21:30:35
2011年12月在江西景德镇采访高仿瓷器行业现状期间,记者走访了当地一些古玩城,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古玩店的老板老张要去乡下进货,说是当地有一批老东西。凭着职业敏感,记者意识到这不可能是哪个农家碰巧挖到了祖传宝贝,最有可能的是,盗墓者手中有了“新收获”。于是,假扮成收藏爱好者的我们以买多件古玩为由,请求一起前往,最终老张答应带我们同去“采购”。出乎意料的是,这一趟却带我们走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盗墓村”……
2011年12月7日早上8点半,我们和老张如约见面,一起坐上租用的汽车出发。老张并不急着告诉司机具体目的地,只是不停地指点方向,直到上了高速,我们才大概知道了此行的目标,一个位于赣西北的村镇。
当天正逢“大雪”节气,一早就下起了细密的小雨,处处弥漫着南方冬季特有的阴冷潮湿。车子里,老张显得略有拘谨,这位瘦小的古玩商人穿着洗褪色的灰黑夹克和扁头皮鞋,看上去更像憨厚朴实的老农,可惯于探听虚实的言语和眼神中偶尔掠过的狡黠让记者意识到,他是个在古玩圈里混迹多年的人。
汽车行驶了近3个小时,我们终于接近了目的地。这时老张掏出手机,打了一个电话,从语气中可以听出,对方便是卖主,由于下雨天气,他们没有上山挖墓,正在家里等待我们的出现。
深藏不露的“兰花王”
在老张的指引下,车子停在一个铁栅栏门外。一个圆头圆脑圆眼睛的人走到车旁,与老张简单打了个招呼,就径直进了门。这是一个不大的院子,房前屋后都种了兰花,由于天气渐冷,花苗都被遮挡了起来。院子里有几位种花的工人,还有两条大狼狗在狂吠不止。
圆眼睛是这家的主人,绰号“兰花王”。进了屋,老张没有任何寒暄,直奔主题:“有什么东西啊?”
“兰花王”顺手从外屋的茶几下拎上来一个破了的盘口壶,顺带用谨慎的眼光打量着我们几位陌生人。
“就这个啊,还有没有别的呀?”老张问。
“兰花王”支支吾吾地说这几天没有出去干活,家里没有其他东西了。
“怎么可能呢。”说着,老张转身就往里屋冲,在一张桌子下摸了起来。“兰花王”两步跟了过去,用手拦住老张。两人折腾了一番,最后老张笑嘻嘻地拿出一个黑色塑料袋。
袋子一打开,露出一个瓷罐,里外粘满了红泥,泥土是湿润的,连我这个外行也能看出是新出土的。
“昨天搞的东西,洪州窑的。”见到老张揭了自己的老底,“兰花王”也不再隐瞒什么,跟着从屋里又拿出4个罐和几个破损的碗。抠掉罐上的一点红泥后,能发现一点釉色,但大部分釉都已经剥落。
“就这么几件啊?没一件像样的呀。”记者一行继续试探。
“这次是个小窑(墓)。”“兰花王”说。
“谈个价钱吧。”
“3块一个。”“兰花王”开价。古玩行里的计价标准有些奇特,他们所说的“块”要乘上100才是实际价钱,所谓3块也就是300元,而如果说300块,那就是3万元了。
“怎么能这么要呢?我看也就五六毛一个。”老张在一边帮着讨价还价,他回头悄声和记者说,每个也就是五六十元(下文中均使用实际价格)。
“兰花王”有点嗔怒地看着老张,嫌他替外人说话。
“这些釉色都掉了,这样吧,800块钱我们全包了。”记者说。
“兰花王”直摇头,说这价只能给4个瓷罐。
为了取得对方的信任,记者付了钱,准备打包装箱。这时旁边的人用方言奚落“兰花王”,既然把好的卖了,剩下的破碗留着有啥用。可能“兰花王”有点不好意思,就顺带把4个破损的碗也一起用报纸包了装进纸箱。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