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2016/3/4 16:29:01

       
      近日,因丰富无匹而名声大噪的南昌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在首都博物馆与北京观众见面。在亮相的441组件海昏侯墓文物中,详实的物证揭开墓主人身份——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据悉,下一步相关部门计划将海昏侯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促进遗址建设和江西旅游发展相融合,打造国家5A级景区。
  考古专家与观众们互动
  昨天早上8点多,首都博物馆北门外观众已经排起了长队。市民张大爷说,他们通过团体提前预约的方式前来参观展览,因为几个要好的朋友平日里都对考古有着浓厚的兴趣,想第一时间赶来“尝鲜”。
  首展当日预约到的1000名个人可谓相当“幸运”。在展厅里,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副组长张仲立与现场观众展开了互动交流,这其中不仅有年过七旬、热爱文物的老者,也有20多岁、从事拓印工作的年轻人。 
      从事拓印工作的小李对此次的海昏侯展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讲解起墓中出土的“大刘记印”等文物更是头头是道。他对记者说,因为一直都比较喜欢拓印的工作,所以及时关注了海昏侯展的相关动态信息,“得知能来首都博物馆参观时,我第一时间就预约了。今天不仅在现场看到了能证实墓主身份的印章,还能与考古专家面对面交流,非常开心”。
  另一位长期研究古代货币的文物工作者也和同事在第一时间来参观,他表示,他最感兴趣的是马蹄金、铜钱等货币类的展品,“在现场看到后的确非常震撼,其保存的完好程度,以及当时工艺的精湛程度都超乎想象,且数量之大令人震惊”。
  如何证明墓主人为刘贺
  昨天上午9点,在首都博物馆礼仪大堂内举办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考古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证实,墓主人身份确系西汉曾经历王、皇、侯三种身份转变的汉废帝、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在出土简牍奏章和内外棺金饼的墨书题记上,分别有明确的“臣贺”款,而在墓主人棺内更是发现了“刘贺”二字玉印一枚。 
      国家文物局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专家组组长信立祥介绍,出土文物中包含着能证明刘贺身份的“证据”,其中包括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各3项。第一重证据来源于出土的木牍。木牍上是墓主生前写给汉朝皇帝的奏折,“海昏侯臣贺”、“陛下”、“呈太后陛下”、“元康四年六月”的字样依稀可见。其中“贺”字直接指明墓主其人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元康”正是汉宣帝刘询的第三个年号,这与刘贺做海昏侯的年代相符。 
      第二重则是一批金器。在一块墨书金饼上,考古队员发现了模糊的“海昏侯臣贺……元康”等字迹,这是墓主每年八月进贡朝廷之物,正贴合了西汉的酎金制(酎金制要求有封地的侯和王,按照封地的大小和人口数量,在每年八月祭祀时给朝廷献上黄金)。
  第三重是刻有“刘贺”二字的玉印,这是证明墓主身份的重中之重,是最直接的证据。2016年1月17日,在开启内棺之时,考古队员在墓主遗骸痕迹的腰部位置发现了一枚白色玉印,上面刻有“刘贺”二字。目前印章尚未提取,因此没能在这次展览中现身。
  据了解,在此次展览中虽然看不到海昏侯的私印,但本次展览展出了其他可以证明墓主身份的文物。在第三部分“刘贺其人”中,首博专设了一个展柜,内有出土漆器、木牍以及铭文内容的照片,同时还会通过文献对它们进行对照、解读,从而佐证墓主身份的论断。此外,记录了墓主身份的墨书金饼也在“刘贺其人”展区展出。这件文物价值巨大,不仅仅是因为它含金量达99%之多,更重要的是它上面的墨书题记是对西汉酎金制度的首次实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