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工艺详解
2014/6/16 15:07:24
釉里红,瓷器釉下彩名,系用铜红釉在坯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以透明釉,经窑内1200℃高温中一次烧成。釉里红创烧于唐代长沙窑。
釉里红,瓷器釉下彩名,系用铜红釉在坯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以透明釉,经窑内1200℃高温中一次烧成。釉里红创烧于唐代长沙窑,元代由景德镇发掘并成熟发展,盛行于元、明、清。纯装饰形式有线描、拔白和涂绘。明代宣德窑烧造的“釉里红三鱼”高足杯最富盛名。清代雍正窑釉里红制品达到极致,不仅发色艳丽,而且器物宏大。尤其是青花和釉里红配画于一器之上,形成釉下彩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至今。由于青花与釉里红所需的窑内还原气氛差距较大,能在一窑一火中获得靖灌二妙,足见绘制者技艺之高超。 各朝代釉里红工艺详解
元代
元代釉里红呈色多种,鲜红的较少,大多趋灰,有明显晕散,有温度失控而铜红料“烧飞”的变白现象,这是由于釉里红瓷对烧制温度和窑中气氛要求严格,所以大多数元代釉里红瓷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元代釉里红大多呈灰黑色器物以碗、罐居多。装饰简单,有缠枝莲、缠枝牡丹、草叶纹。手法除采用铜红彩在胎体上绘画纹饰之外,还有用铜红单线勾勒,涂抹色地及斑块等其他装饰方法,并经常与青花、刻划花、印花堆塑等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但其时装饰手段单一,大多用刻划涂抹的手法,这些特征都说明了元代釉里红的原始状态。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所以每一件元代釉里红都是价逾黄金的珍宝。
明代 1、明洪武朝釉里红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实物遗存量上比较,甚至比青花瓷还多。洪武釉里红的胎骨有粗松和致密两类。粗松的一种手感稍轻,瓷化程度差。致密的一种断面细腻、紧密,白中略灰。据理化测试,釉层氧化钙的含量比青花瓷高,含钾量较低,属钙碱质,高温烧成时粘度变化不会太大,较少流釉。釉面具明代青花器的特点,釉质肥厚、滋润,釉色发青白。釉层有两种:一种肥厚莹亮如堆脂,乳白色,有冰裂状或长条状开片;另一种肥润致密,釉表有极细微橘皮纹,白中含青或青灰。普遍见缩釉点或缩釉线,露胎处见窑红。玉壶春瓶、执壶及口径20厘米左右的大碗底部施釉,但是底部釉的光泽感不强,与器身玻璃化程度较高的釉面色调不一样,为白浆釉,薄处微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器身往往有开片,尤其是一些器物,大概是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的现象。釉里红呈色红艳的大多釉色乳白,呈色灰暗的大多釉色趋灰。洪武初期釉里红颜色还很难把握,制品多呈黑红,不够鲜艳,甚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其有赭红色(局部有绿苔点)、酱红色(有晕散)、赭褐色(有绿苔点和晕散)、黄褐色、黑褐色等,呈色极不稳定。后期铜红料的使用及釉里红器的烧制技术都已经成熟,从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绘画装饰到烧制工艺都有了突破,釉里红线绘装饰多了起来。当时的器物釉面有的有纹片,纹饰有缠枝菊纹、缠枝牡丹、缠枝莲等,与元代的人物故事、动物、鱼藻等图案相比就显得简单了。器型除了瓶、壶外.还有盘、碗、罐等,但基本不见杯盏之类的小件。洪武釉里红品种贯穿洪武朝始终,坚持不懈。这时釉里红由官窑烧制,在技术的改进上有了财力的保证,使明初釉里红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到了洪武中晚期,釉里红的颜色多呈较纯正红色。风格古朴、厚重,器型硕大,纹饰丰满,气势夺人,充分展示了明朝开国之君的胸怀与气度。洪武时期釉里红得到急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需求的拉动,而且主要是由于皇室的喜爱而产生需求。
2、明代釉里红技术上的改进完成于永乐和宣德两朝。到永、宣时,釉里红呈色已娇艳欲滴,釉面油润晶莹,纹饰绘画趋向简约和灵动,达到了釉里红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