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大师熊国辉江河源作品欣赏— 赣江源
2016/8/16 15:25:19

赣江古称杨汉、湖汉、赣水, 是长江主要支流之一,江西省最大河流,长758公里,流域面积81600平方公里。赣江中上游多礁石险滩,水流湍急,下游江面宽阔,多沙洲,主要支流有信江、锦江等。
从古至今,赣江源出何处,一直备受关注,早在《山海经》中,就曾提到过赣水之源的问题。古时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对赣江源头并不能进行实际而有效的考察,因而一直得不到准确的结论。1983年,江西地理学者安阳因教学需要,前往赣江源头进行实地考察,得出了赣江发源于石城县境内的武夷山南段石寮岽的结论。2001年8月,江西省科技厅召开了《赣江源头科学考察》成果评审会,在水文、测绘、地质、林业等方面的专家共同讨论和评议下,首次准确地探明了赣江的源头、源河和发源地。赣江源头科学考察小组认为,赣江发源于石城县境内的武夷山南段石寮岽,石寮河为赣江的源河,而石寮河1号泉为赣江源头。

熊国辉粉彩山水板画《赣江之源》
作品选取赣江源著名的八瀑景区入画。粉彩山水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能表现“大”和“多”的感觉,能在一幅画有限的画面上表现无限的景和情,表现丰富的景物和大的境界气势,这就要求在构图时非常慎重地利用有限的画面和空间。熊国辉大师在取景时抓住了源头水流之“气”,构图以中间的留白为界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水随山势,下部山势走向有意与上部错开,使得其在审美上具有运动变化美。在画面选择上,注重处理了主峰与周围群峰的关系,突出主峰,将群峰虚化,达到“傍边平远,峤岭重叠,钩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所以极人目之旷望也”。作品“以一当十”,处理好了构图的虚实关系,使画面视野开阔,更巧妙地是通过透视远近景物描绘的虚实变幻错落有致,使景物在画中简约合宜,富有装饰性,让人产生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的高雅意境,将赣江源瀑布高、奇、秀等特点表现地恰如其分。
赣江源所在的石城县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有“客家摇篮”之称,历史上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石城县境通行客家话,赣江源头的村庄也都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色彩。从石城县城出发,经过8公里的盘山碎石路,就来到石城县横江镇赣江源村。这里是赣江源头第一村,村子位于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石城县海拔最高的村落,海拔1300多米。村落依山而建,村里的民居大多是特色鲜明的客家建筑。

熊国辉作品《赣源民居》就是撷取源头客家传统民居特色,重在展示源头村庄的独特风貌。
石城的客家民居以“厅屋组合式民居”为主,赣南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或“厅厦”,“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一间房子为“房”。厅是屋的中心,许多栋“正屋”和“横屋”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幢“大屋场”,这种民居实质上脱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厅屋组合式”民居最简单的组合单元是:“四扇三间”,也称“三间过”,即一明二暗的三间房。明间为厅,次间为室,厨房、牲舍、厕所等一般傍房搭建或另建,这是赣南最普遍的民居。稍富有者一般是前后两栋,每栋三间或五间,之间隔一横向天井,并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一起。两栋屋的明间便成了前厅(门厅)和后厅(上厅),前后厅也合称“正厅”。前厅次间为厢房,后厅次间为正房。这样便构成了一幢封闭式的由两个单元组合成的“正屋”,通称“两堂式”,俗称“上三下三”、“上五下五”。在此基础上,如果以后需要扩大规模的,便在正屋两侧扩建“横屋”。横屋的进深与正屋等齐或前部凸出两间,平面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