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陈文增牵引入行定瓷——庞永辉
2016/7/28 15:39:34
日前,“合写公益心 共筑双创梦”保定市爱心企业家帮扶救助慈善晚宴在保定电谷国际酒店举行,短短半个多小时内共计二十余件艺术品成交,涉及书画、陶瓷、石雕、珠宝等多个门类,共募集善款80余万元。其中,庞永辉大师作品定窑《团圆刻花瓶》以5万元成交,成为当晚艺术品拍卖最高价。
庞永辉有着众多的头衔,1973年生人的他,师承定瓷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先生,现为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劳动模范。他的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大展等级奖。
7月的一天,雨后,记者一行驱车来到曲阳定瓷有限公司。简单的黑色T恤,长裤,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庞永辉衣着朴素,平易谦逊,而在定瓷展厅,专注地向记者细数每一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过程的庞永辉,展现的则是一位定瓷大师的学识、素养和对艺术的挚爱。采访庞永辉大师,话题当然要从他爱若性命的定瓷开始。
恩师陈文增牵引入行
“接触定瓷是因为我的老师陈文增。”庞永辉说。
庞永辉是曲阳人,和有着“定瓷之父”之称的定瓷大师陈文增是老乡。在庞永辉的中学时代,陈文增已经名声鹊起,是业内的大师,而上中学的庞永辉虽生在定瓷之乡,父亲也拉坯烧瓷,却对定瓷知之不多,他心目中的陈文增是远近闻名需要仰视的大书法家。1989年的端午节,16岁的庞永辉看到麦田边有一个人在写写画画,他好奇地上前攀谈,才知道这个不起眼的中年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文增,他在写诗。一个普通的农村男孩遇到自己仰慕的大艺术家,世界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门。
从此,庞永辉开始向陈文增老师请教书法、文学、绘画,犹如黑暗中的火把遇到了火石,庞永辉身上的艺术潜质被激发出来。
“我父亲虽然做拉坯,但我的技艺是陈老师传授的。”庞永辉解释道。1992年,庞永辉进入河北曲阳定瓷有限公司,跟随陈文增先生学习拉坯技艺及装饰艺术。“一般从事手工艺的老师都会收比较有灵性的学生,但我的老师恰恰相反。他收我做学生时跟我说了一句话,‘我收你做学生,不是因为你陶瓷做得好,而是我看你真喜欢这个东西。如果你喜欢这个东西,说明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真正做瓷器的功夫在瓷外。’就这样,我成为了老师的第一个入门弟子。”
艺差毫厘,道所不容
收庞永辉为弟子,陈文增并不是即刻教他定瓷的制作,而是送庞永辉去保定师范专科学校(现保定学院)美术系学习深造。庞永辉回忆:“老师那时候对我说,若想成为一个大师,把定瓷做成艺术品,就必须系统学习,增加自己的艺术学识和修养。”
然而,庞永辉与定瓷的握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
“1996年,我师专毕业,回到曲阳,初始对定瓷艺术是相当抵触的。”说到这件事,庞永辉颇多感慨:“我在师专学习的是油画,习惯了油画用色彩的明暗、冷暖,笔触的轻重、缓急来抒发情感,而定瓷的制作,太冷静,太理智。那段时间,我迷上了陶艺,觉得陶艺能更好地表达情绪。我整日埋头制作陶器,制作的成品也收到不少人的夸赞,我甚至有些自以为是的飘飘然。”老师陈文增看在眼里,却并不制止他。1997年,陈文增设计了一个盘口瓶,让庞永辉制作,庞永辉做出的每一件作品,都会被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足之处。“那件事对我的触动极大,老师的点评好像当头棒喝,让我从陶器制作的沾沾自喜,一下子变得冷静下来,接下来是茫然——原来我什么都不会!”陈文增这时语重心长地对爱徒说:“事差分寸,理可通之;艺差毫厘,道所不容。平日行为做事,不见得一丝不苟,最终能行得通就可以了。但在艺术领域就不同,这里所差的毫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