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白瓷·精雕微塑”——记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陈荣春
2019/9/2 15:22:12

 
      陈荣春,号鑫玉,笔名墨生人,『鑫玉瓷阁』主人,1972年出生于福建永春。现为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泉州市高层次人才,中国国家工美协会雕刻委员会委员,『陶瓷·精雕微塑』课题创立者。
 
      15岁便开始从事德化白瓷这门手艺,转眼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了,他的作品题材多为佛造像,传达造像肃穆庄严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思考,和当下审美的理解。


  “何派”风格作品《如意瓶观音》陈荣春作 
      少年时期学艺于三大古瓷都德化,深受德化明代瓷圣何朝宗风格影响,融汇前人技法心得,继承先贤遗志,并延袭创作数十年,代表当前中国工艺美术最高水平作品,入选第三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后被中国工艺美术馆馆藏,为2016年度全国白瓷唯一入藏作品。






  作品《自·在》 陈荣春作     
      由此可看出他已经把创作方向,放眼到南北朝佛教造像,而不甘于对德化传统“何派”风格的延续。
      陈荣春说,2012年,偶然看到一本麦积山石窟造像画册,第一眼就被震住了,内心的激动言语并无法表达。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思考,眼前整个德化千篇一律的“何派”造像,多次反问自己内心,我觉得长期延袭前人风格,已经无法满足我对于当下审美的想法和对于当下生活的反思,甚至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的作品风格,所以我开始尝试汲取南北朝造像的风格并结合我的理解和手法去创作。
      作品『自·在』汲取了素有“东方蒙娜丽莎”之称的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44号窟正壁主佛造像造型特征,原造像体现的是女性形象,进而创作时把其塑成了一座跏趺座白衣观音像,左手下垂施与愿印,右手上抬施无畏印,并在头上加上了观音造像常见的风帽,略去了原造像头上右水涡纹高肉髻,把结法印的双手塑造得更修长,更显纤细柔美,而覆于佛座前的悬裳衣褶,我吸收了何朝宗造像的手法,在处理上有意地进行深浅修整,在变化中追求舒畅自然,层次更分明,把富有装饰性趣味的线条转化为轻盈、柔软的审美观感,整尊造像从上而下是由简到繁的过程,与德化白瓷温润莹洁的材质的结合,在视觉上如同一束水柱,自然流淌倾泻,瞬间给予观者无上清凉的感受,内心从而平静下来。
 
麦积山石窟44号窟主佛造像
      2018年8月,他耗时一年多时间创作的作品白瓷微塑“再造他山·十八罗汉”组雕,再次代表我国当前最高水平工艺美术作品,入选第四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在国家博物馆亮相展出。 





《再造他山·十八罗汉组雕》 陈荣春作       
      问:陈老师,您好!首先祝贺您耗时一年多时间创作完成的白瓷精雕微塑作品“再造他山·十八罗汉”组雕即将在国家博物馆亮相展出!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件作品的创作缘起吗?
      陈:谢谢!因为我本人创作对于细节的刻画雕塑尤为关注,但由于各种缘由未能如愿,直至近些年来重拾想法着手创作,陆陆续续创作几件单件罗汉作品后,于去年萌生创作一组十八罗汉组雕的想法,开始了耗时一年多全身心投入的创作,也算是对二十多年前想法最为实际的答复吧!
      问:来聊聊【再造他山】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创作理念吧。
      陈:其实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有点像是递进式的,最早先是有了创作十八罗汉微塑的想法,“尽精微,致广大”而后又想着如何把十八件罗汉串联起来,而后联想到佛教之“须弥山”,又联想到太湖石甚至更细的“佛窟”形式,大致完成了整件作品的构思,虽然其中也有很多矛盾与否定,比如“须弥山”与罗汉并没有直接联系,但太湖石的想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