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越宁与他的南宋官窑重放异彩梦
2017/12/21 17:04:04
南宋官窑研究所长郦越宁
郦越宁,全国唯一的南宋官窑研究所长,一个为实现南宋官窑瓷器重放异彩的梦,而默默无闻地与瓷土打了40多年交道的工艺大师。十年前,我曾经走进他简陋的南宋官窑研究所,与他畅谈恢复南宋官窑的设想。十年后,就在杭州西冷印社集团为他主办的《雨今云古——郦越宁南宋官窑艺术暨标本展》结束不久,我再次踏进他的研究所,郦越宁告诉笔者,十年来,他的仿南宋官窑工艺一次次攻克困难,从二次釉到三次釉,终于使南宋官窑最精粹的制作工艺得以再现。他自己也获得了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4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今年又被杭州市政府认定首届“杭州工匠”。
南宋官窑瓷器可谓杭州作为古都文化的象征之一。杭州所以成为全国八大古都之一,主要还是南宋建都在杭州,当时杭州称临安,因为,这是南宋王朝开国皇帝赵构逃难临时建都,所以叫临安,不过南宋在杭州却延续了120多年,直到建立元朝,南宋的文化的繁荣,可与唐朝相比,而南宋的官窑瓷器由于釉质莹润如玉,开片以冰裂纹为主,作为宋代五大名窑典范把中国瓷器推到了历史的高峰。
在杭州民生陶瓷公司老厂区角落,紧靠长山旁的低矮灰暗的小楼就是南宋官窑研究所。民生陶瓷改制后已经成为一家民营企业。由于研究所到公司大门有点距离,郦越宁开着车到公司大门口迎接,眼见他还是照样身着深色衣服,微驼的背,头上增添了不少白发。到研究所途中要经过一道道高堆的陶瓷成品墙。如果是第一次来的人,难以想象小路尽头的破旧不堪的作坊式研究,居然在中国瓷名远扬。
1978年,18岁郦越宁招工进萧山瓷厂,分配到仿南宋官窑研制组。8年后,这个研制组成为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1989年郦越宁担任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担任所长,按照他的说法,看着小楼慢慢衰败,自己也就慢慢变老了。1978年,研制组仿南宋官窑灰青釉和月白釉二类试制品研制成功。1986年,又成功研制了南宋官窑粉青金丝纹片瓷。然而,这些所谓研制的南宋官窑产品与传世南宋官窑的残片一对照,两者差异非常明显。传世官窑具有玉石般温润的质感,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几层釉中间夹着一层厚度仅有2毫米左右的薄胎。文献记载如此形容南宋官窑:“釉青如玉,胎薄如纸”。
郦越宁作品欣赏
郦越宁记得,1990年,老厂长将一些南宋官窑的残片交给他,告诉他,这“青瓷之王”有过130多年的辉煌,留给后人美丽的谜团,希望他能解开这个谜团。当时年轻气盛的郦越宁,并没有察觉到话里的分量。2001年,郦越宁带着自己烧制仿南宋官窑作品,到北京参加在故宫举办的“宋代五大名窑真品暨仿品展”。这次展览,他有幸聆听耿宝昌、李智宴、王莉英等陶瓷界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欣赏到五大名窑传世作品的魅力,也从中看到自己仿制品与真品间巨大的差距。研讨会后,一位郦越宁敬仰的瓷器大师告诉他,“汝钧哥官定”五大窑有各自的精华,光是仿制官窑就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切莫操之过急,现在许多仿品还是停留在“四不像”。这位大师对他说,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只有官窑瓷有两次釉的记载,可惜已经失传800多年,如果能恢复,作为瓷人也就对得起祖宗了。
郦越宁作品欣赏
郦越宁如醍醐灌顶。从北京归来,他回到实验室,把不同时期的官窑残片放到高倍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南宋官窑从早期到后期依次呈现“厚胎薄釉”“厚胎厚釉”和“薄胎厚釉”,在“薄胎厚釉”的瓷片里,胎薄至2毫米,最薄的甚至仅1毫米,薄胎外侧挂着两层釉。一次釉青瓷,光泽透明如玻璃,美轮美奂。二次釉青瓷,光泽骤然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