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时代平民收藏怎么玩
2013/11/21 22:21:39


  自从上周“土火之珍—陈国壮个人收藏古陶瓷”在广州博物馆[微博]开幕后,陈国壮一直都很忙碌,为前来采访的媒体或看展的朋友、观众担任义务讲解员。
  采访当日,跟随陈国壮一路走,慢慢看,展柜里百余件古陶瓷精品,在他饱含热情和知识含量的讲解下,仿佛都有了生命。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陶瓷收藏至今,陈国壮的藏品以丰富和品位高著称,他的收藏注重文物的艺术含量,注重研究,在今天动辄百万千万的高端收藏潮下,陈国壮为平民如何玩好收藏提供了一个范本。
  本版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陈川
  实习生 陈宇强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以投资为目的收藏不会很成功
  这次展览展出了陈国壮20多年来收藏的从原始社会至各个朝代古瓷器精品,包括先秦彩陶,汉晋的青瓷、黑瓷,唐五代南方“千峰翠色”的越窑秘色瓷、北方“类银类雪”的邢窑白瓷,宋代名窑定窑、龙泉窑、耀州窑、建阳窑瓷器,釉色俱佳的宋代影青、湖田窑瓷器,以及元明清以降的青花、五彩、粉彩、广彩、釉里红等。
  以朝代为序陈列藏品,陈国壮是希望让观众看到中国陶瓷发展的基本脉络,“让更多观众了解陶瓷,亲近陶瓷,热爱陶瓷,加入保护文物的队伍”。
  这次陈国壮还向广州博物馆捐赠了两件珍品:一件为五代邢窑白釉大碗,另一件为北宋定窑莲花形盘,均为古陶瓷中的精品之作。若以今天的市场价值论,这两件珍品可谓价值连城。
  这并不是陈国壮第一次向博物馆捐赠藏品,上世纪90年代他就不止一次捐赠过藏品。他笑称,自己也没有达到所谓不食人间烟火那么高的境界,只是源于他一贯的收藏态度和主张:一要收藏;二要研究鉴别,挖掘文化价值;第三要展示,比如办展览;最后是文物的最终归宿、最好的归宿是进入国家的博物馆。
  “今天有些收藏变味了,拍卖会上动辄拍出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高价,收藏也变成文化光环下少数人的金钱游戏。我想展示的是,在高端收藏潮中,平民应该怎么收藏。”
  在陈国壮看来,艺术投资有失败,收藏却没有失败。虽然升值也是收藏的动力之一,但他对此看得不是很重,“买回一个喜欢的东西不会一下子就想着卖掉,一放就是十多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希望能卖个好价钱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收藏以一种升值、投资的角度玩,恐怕就不会很成功。因为整天想着升值,一旦升值就想卖,过了一段时间又会后悔。”
  陈国壮以自身体验告诉藏家,作为平民收藏,坚守自己的执着,从文化内涵、历史意义、艺术价值的角度真正进入收藏,坚持下去,必有获益。
  陈国壮深深体会到,多年的收藏早已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前对钱看得很重,但收藏后觉得钱可以再赚,但古董不一定能买到,是可遇不可求的,文物价值比金钱高得多,而且会不断增值。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能收藏到好东西比较重要。”
  “以藏养藏”的收藏之道
  陈国壮的陶瓷收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一窍不通到得心应手,他不过花了几个月时间,不禁让人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
  在开始陶瓷收藏之前的80年代,陈国壮先开始字画收藏。在当时从事青年工作时,他结识了一批当时尚未出名但非常活跃的中青年书画家,并收藏了他们的不少字画,如林墉、伍启中、梁照堂等。
  这批人后来都成为著名的书画家,陈国壮收藏的字画也显示了其价值。90年代初,他又认识了著名的书画鉴定家苏庚春,学习古字画鉴赏,还买了很多书自学研究。
  “在懂得字画鉴赏的基本技巧后看陶瓷也是同样的道理。具有初步的艺术鉴赏力后,看到艺术性强、艺术感染力好的陶瓷我就买。”字画鉴赏的经验为陈国壮开启陶瓷收藏提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