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一个“艺术门外汉”成为收藏家
2013/11/14 12:56:54
台湾艺术市场专家陆洁民
1982年任职于美国硅谷的陆洁民,上世纪80年代末偶遇北京画院画家赵秀焕,从此便从科技领域跨越到艺术界,创办画廊、组织展览、筹办连续三届的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参与两岸艺术市场交流,还担任拍卖官。如今,他是台湾画廊协会顾问、上海艺术博览会顾问、北京艺术博览会顾问、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他以自身从一个“艺术门外汉”成为资深艺术市场投资观察家的传奇经历,解读艺术欣赏与收藏的“ABC”—欣赏、购买与收藏。
入门:
1.从培养欣赏能力开始:尽量在每张画作前看10—15秒
从欣赏,到收藏,到投资,是面对一幅作品的不同阶段,在陆洁民看来,收藏的前提是欣赏,“收藏是深度的欣赏,投资是深度的收藏”。唯有多看、多买、多研究,才能提升审美能力与对市场的了解。提升审美能力,即是在培养看画的三种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解析力。这三项能力是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的。
“我观察到许多人在看展览和拍卖会的时候,看到一幅画他先弯腰凑近去看那个展签,去看作品的详细资料,或者是听导览,这样顺序就错了。第一步要做的应该是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陆洁民说,感知能力的培养,是独立审美能力的前提,因此在看展览的时候,尽量在每张画作前看10-15秒,“大英博物馆有一个统计,说近年来看画的观众在每幅画作前平均停留的时间只有7秒钟,比20年前减少了23秒。可是研究表明,如果不能持续观察某个物体15秒,它是不会进入潜意识的”。
这样浏览完全部作品之后,第二步就是锁定自己最喜欢的那几件作品,仔细观看,看作品的线条、构图、色彩,记住作品的风格,“把它加入到自己的视觉记忆库里面,闭上眼睛都可以想起这张画。刚开始这样锻炼的时候,每个展览只要挑三张画记下来就好了,坚持下去,累积的视觉记忆渐渐庞大,个人的审美能力也就越来越强”。
随着视觉记忆库里的“存储量”增加,个人的想象力也会丰富起来。而解析能力的锻炼,陆洁民认为可以通过讲解与分享来实现:“很多台湾人愿意做艺术义工,到博物馆里面义务为游客讲解藏品,这就是锻炼自己的艺术解析力。我们可以从分享一幅画给朋友开始,当朋友到你的家里,看到你客厅里面的画,你要能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张画,为什么买它,它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把它挂在家里最重要的位置。假如你讲得好,解析能力强,你会被尊重为收藏家,否则你拥有再多的画,也只是一个投机客”。
2.买画前先弄明白是要收藏还是投资:不要一开始就要买画赚钱
欣赏能力提高了,也有了买画的经济准备,现在要弄明白的,是只是为了收藏,还是准备投资。
陆洁民提醒大家,收藏是买自己喜欢的作品,不会因为市场涨跌而买卖;而投资则是以赚钱为目的,就像买股票。“收藏是修养,投资是需要”,两者相辅相成,都需要逐渐积累,不能妄想一步登天,“不要一开始就要买画赚钱,假如你还没有累积知识和经验,就开始走投资路线,我觉得陷阱太多了。你必须要了解市场,弄清楚之后才可以开始购买”。
陆洁民介绍说,欧美很多家庭购买艺术品的初衷只是为了美化家居,其实购买装饰性的艺术也是一个相对容易的开始。人们可以从购买装饰性的作品开始提升,逐渐积累经验,直到可以买到大师的作品。
因此,在收藏的初期,经典名画的限量微喷复制品、当代年轻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可以买的。所以,为什么要买,买什么,跟谁买,在哪里买就非常重要了。陆洁民说:“我们常说,要买“对”的艺术家。“对”的艺术家有三个因素:鲜明独特的风格、难以取代的技法、良好的品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