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谈收藏
2012/10/10 23:21:51

   收藏是一种病----痴古病。没有这种病的人,起码对收藏不感兴趣。不好收藏,谈不上务实研究,更谈不上藏有所成了。就像你不喜欢女人,就不会害痴情病一样。不害痴情病,说明你对喜欢的女人不够倾心,不够迷恋,不够忘乎所以,不够豁出所有。既然不能完全投入,不能进入这种病态状况,你就无法真正享受所谓“爱情”带来的完美境界。如果说没有真爱的人生是可悲的人生,那么没有真正痴迷收藏的收藏家是虚伪的收藏家,不是投机就是靠此谋生。爱女人和爱收藏是一样的,当你付出真爱的同时,也要认真思考值得你真心付出,一个朝三暮四、图谋虚荣的女人欺骗你的感情你却浑然不知,这是你眼力、识别力、感悟力出现问题。女人对一个伪装的男人错爱,也是如此。即便你怎样痴爱,即便你怎样付出真感情,你都是她(他)的跳板和猎物。痴迷的越深,遭受的损失和伤害就越大。再说真正美丽、善良、智慧、修养同时具备的女人,世间确实不多。即便有,碰到的概率很小,除非你有运气和自身的优良条件。所以,要想得到,就必须修炼。如果不想修炼,不具备实力和眼力,就找适合自己条件的女人去付出比较保险。不然,一切都是梦想和徒劳。
  收藏的过程也是如此,你有“痴古病”是必须的,但同时你也有实践中积累和历练的“毒眼力”和对艺术品的审美力。光有“痴藏病”而没有辨别力,一定会是傻子,会被骗子和赝品牵着鼻子而摸不到门道。这个时候的反思力是零,任何忠告和提醒都令你反感,等你陷入的越深,想爬上来就难,要么等死,要么变成传销者,转头坑害你身边的人。到这个时候,就不是“痴古病”那样简单,已经是彻底的失败者和犯罪分子。即便没有碰到钉子,但你良心终会发现,死的时候眼睛都闭不上,人一旦做了严重的亏心事基本都这样煎熬着到死。
  很多人由原先的安稳生活、富有生活,从迷恋上古玩收藏后变的越来越艰难,甚至贫穷潦倒。妻离子散,跳楼跳河的大有人在。导致这结局的根源并非古玩和收藏本身,最重要的是贪心和愚昧所致。不能心平气和、学习历练和努力掌握辨别技能所致,不能调整正确的收藏观和价值观所致。如果有正确的收藏观和价值观,即便经常打眼,都不会伤到筋骨和老本(买东西起码有上限)。如果具备一定眼力,碰不到精品,行货或者大众喜欢的普精也能碰到,你要想变现考验自己的眼力或者靠此赚钱收藏更精的藏品,其实不用你摆摊开店,结交几个开店摆摊的朋友放在他们那里变现就可以,你该干嘛干嘛,等着拿钱(人家只拿你约定之外的游钱)。等你眼力和阅历确实厉害了,也积累到一定人脉关系和来货渠道,也许你动动嘴皮子或者打个电话就可以赚大钱,前提是你的信誉度和人品的建立是长期积累的,这也是你立足古玩圈子里的资本。如果你即便有眼力,但真假两道都通吃,就是你爹都不会真正放心你。真正古玩圈,虽然眼力是第一的,但人品和信誉度是最关键的。所以那些越玩越穷的人,除非是真正有民族大爱,竭尽全力收藏保护文物的收藏家和学者。除此而外的收藏家和行家,只要务实,一般是不会越玩越贫穷的,就说压货缺银子,随便半价出售也会下次赚回来弥补。收藏普品的收藏家,出货很困难了,你想想,大家都在暗暗的学习,都在升级换代,普品永远是普品的价格,10年前300收的,10年后能卖300就不错了。收藏赝品的“收藏家”就不同了,你廉价或者受欺骗大价收藏的赝品(疑似品),你就是白送正经的收藏家或者行家都嫌惹骚而影响他们的声誉,基本是一文不值。骗人你能和江湖贩子比吗,你能和那些收藏流氓比吗?等能想彻底变成这类人,你已经饿死了。
  所以,收藏不要听信那些美丽的故事,也不要听信一些无知媒体和伪专家的煽动。你没有一定的文化艺术底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