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藏界捡漏故事
2012/3/1 21:13:24

神奇或者离谱的捡漏故事时有发生,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挣钱方式是很多人的梦想,但什么时候好运会落到自己身上呢?像英国老人那样,收拾杂物时,翻出价值750万元的乾隆时期“抱月瓶”,或者意外收得几张价值连城的名家真迹,再或者接到朋友电话,踏上寻宝征程,轻松“捡”到价值千万元的故宫国宝……暴富的故事,就像如今流行的穿越剧那样令人不可思议。
“捡”得离谱
收获财富:7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758万元)
这个故事还没看完,我就想去收拾屋子,因为它就是在收拾屋子时“离谱”的。
事情发生在英国。别着急,别嫌地方远,东西是与咱有关系的。在英国奇切斯特市,有一位老人生病了,要搬去医院疗养。在搬离之前,老人决定将自己的屋子收拾一番,把一些不用的物品转手卖出,借此换些零花钱。意外发生了,老人在收拾杂物时,发现了一对中国乾隆时期的“抱月瓶”。
一开始,老人并没有指望这对瓶子可以卖出多少钱,当地一家独立拍卖商也仅估价300至400英镑之间。即使后来专家做了鉴定,称这对花瓶“并非早前所以为的仿真品,而是中国古代的抱月瓶真品”,拍卖师也仅从5500英镑开始叫卖。不过,价格很快飙升至35万英镑,最终,一位伦敦经销商以7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758万元)的价格买下。离奇的是,老人并不知道这对“抱月瓶”是怎么到了自己家的。
编后语:真是神奇,的确神奇。但我还是遗憾,这对“抱月瓶”干嘛大老远的跑到英国老人家里,不就近考虑考虑我们呢?难道是老人投胎转世带过去的?言归正传,在自己家里找到这种名贵古董的机会估计是极为罕有了,与其羡慕别人,不如踏实工作,多挣点钱,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一件让别人羡慕的稀奇玩意儿。
“捡”得精妙
收获财富:千万以上
说捡漏,说名人真迹,就不得不提到刘袁伟汉。
10年前的成都文物市场上,有一个人拿着傅抱石的真迹,可惜无人识货。2002年,这幅作品在北京拍到了500多万元,这一事件深深地刺激了刘袁伟汉。
经过多方打听,刘袁伟汉得知这人家里还藏有大量珍品,随即从北京带着专家,去对方家里鉴定,并耗尽家资,把确定为真迹的名作收入囊中,包括张大千、潘天寿、黄胄、启功、苏葆桢、陈子庄等人的名作将近300张。刘袁伟汉的这一锄头挖得准、挖得妙,因为此次掘宝行动,使他深深地迷上了收藏,并就此奠定了他在收藏界的地位。多年所得的宝贝现均增值几十倍甚至百倍,目前至少价值千万元以上,名家真迹的价值更是高得让人难以置信。
编后语:刘袁伟汉的故事不能轻易模仿,否则会摔得不轻,人家是有资金,有专家背景的,我们呢?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缺乏鉴别能力,没有充裕的资金作为支持,还是谨慎为好。
“捡”得轻松
收获财富:千万以上
“无心插柳柳成荫”,古玩收藏家杭先生一不小心,“捡漏捡大发了”。
在那平凡的一天,扬州博古中心负责人杭从明接到了吉林通化一位朋友的电话。朋友说他的邻居黄先生家中有不少名人字画,其中包括“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瘦竹”。一向被称为“画痴”的杭从明一听此言,当即决定和朋友一同前往吉林通化,冲着郑板桥的“瘦竹”而去。
交易成功之后,杭从明回到了扬州,并请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央视《鉴宝》栏目资深专家蒋文光教授对自己收购的东西进行鉴定。结果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杭从明花20万元买的画都是假货,但让人欣喜甚至尖叫的是,他以37万元买到的钱维城的《山水画页》却是一件出自故宫的国宝,价值连城,市价被估计为1500至2000万元。
编后语:我认真仔细的看着我的手机,希望也响起一个带我暴富的电话,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