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收藏热:95%的人用95%的钱买了95%的赝品
2011/12/12 23:07:17


  
 

吴树
  文化学者、作家、记者、国家高级电视编导。中国电视艺术家、电影家协会会员。曾作为知识青年下放赣北农村当农民,续任中学教师、图书馆馆长、地方电视台台长等职。曾著有中篇小说《野草莓》、《明天的太阳》、《进化森林》等;电影文学剧本集、纪录片和文艺专题片分获国际、国内专业大奖;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文物黑皮书”之一《谁在收藏中国》、之二《谁在拍卖中国》、之三《谁在忽悠中国》,这三部书影响很大,他被誉为“收藏界深喉”。
  “盛世收藏乱世金”,在全球经济冷风飕飕之时,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似乎显示出烈火烹油的盛世景象。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交易额为585亿元,年增长率达177%,其中黄庭坚书法作品《砥柱铭》以4.368亿元成交,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古代书画拍卖价的巅峰。2011年,中国收藏市场方兴未艾,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成交。这样的结局,甚至让不少行里人感到错愕。“想赚钱,搞收藏”,真的吗?吴树“中国文物黑皮书”系列告诉藏家一个残酷的现实:天上不会掉馅饼,但是真的会掉陷阱。历时数年,三部曲全方位地解释了中国文物收藏界的乱象和幕后真相。
 盗墓贼和我很认真地探讨问题
  羊城晚报:你的三部书被誉为“文物黑皮书”,使你成为文物“打假”名人,正如方舟子等打假名人所遭遇的阻力,你在做这些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阻力?
  吴树:还真的没有遇到麻烦。我写的书是为了说现象,不是坏某个人的生意或者名头,所以即使他们知道我是谁,也不会给我阻力。有一次暗访盗墓,我假扮文物经纪人,没想到盗墓人当时竟然拿出台摄像机,里面就有我在某个电视台做节目的片段。但是他也不在乎,还和我很认真地探讨问题,我写书的目的是通过案例去揭示现象,给世人警示,而不是专门针对谁。
  其实很多文物收藏的行内人都很认真地读过我的书,知道我损害不了谁的利益。一说拍卖公司,这几本书根本动摇不了他们根深蒂固的利益链条;二说做高仿的手工艺者,第一次在北京电视台中做节目,李广琪【笔者注:在景德镇有自己的品牌和瓷窑,出品的高仿瓷器以假乱真,甚至被海关以文物走私论罪。】也来了,他问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是我吗?”,他根本不恨我,因为做高仿的人是把产品当高仿品卖,而不是当真品卖,他们正大光明。要说谁恨我,可能就是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家巨型拍卖行,有几次这两家公司的人听说我要上某个节目,马上就不去了,不愿意和我同台,因为我写了他们的坏话,但是这些信息都是公开的。而保利、瀚海这些国内大拍卖行,也不恨我,一是我没点他们的名,二是他们觉得我骂的是中小拍卖公司。
  总之,我没有跟谁过不去的意思,我是跟无能的部门过不去。我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讲清楚,谁发了财、谁是既得利益者。
  羊城晚报:谁是既得利益者呢?
  吴树:盗墓者没有发财,当然盗墓不是好事,自古以来这都是犯罪的,但他们的所得是很低的,除了一些盗墓发达的人之外,大多数人冒着坐牢的危险,挣个几百元、几千元;做高仿的也一样,前些年做得好的高仿,通过中介卖到拍卖行,能卖出十几万元的好价钱,但大头也不是他们拿,现在做的人多了,只能卖几万元,也是辛苦钱;鉴定专家挣钱也不多,开一个证书也就几千元,要国家级专家才能拿到过万元。金缕玉衣是一个特殊的案子,一个专家也就拿了几万元。那么谁得利?拍卖集团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拿到了高额的中介费;贪官污吏,收到礼物后,只要拿出去二次包装,(假的)全变成真的,贪官污吏是既得利益者。
  羊城晚报:你书里边进行很多的暗访调查,甚至去看人盗墓,你通常怎么得到这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