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收藏不必花钱买符号
2011/12/3 21:05:19
紫砂与艺术的交融成就了它的繁荣和发展,与炒作的结合铸就了紫砂市场的饥渴和疯狂。资深藏家认为,紫砂的生命在于人文与艺术的结合,更在于其独有的适用性,单纯追高,追名家,追大师,不过是花钱买“符号”。
紫砂市场有点怪
实力老艺人该热不热
今年上半年,中国的紫砂市场呈现出井喷景象。嘉德、保利等国内几大拍卖公司的紫砂专场拍卖均取得不俗的成绩。大批紫砂收藏家、爱壶者、壶商云集紫砂重镇丁山,“紫玉金砂”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张亮丽名片。各路资金纷至沓来,“可来的多是不懂壶的,看的都是表面的‘符号’,拼的是资金实力”。德弈斋主人傅钢这样解读紫砂市场,“资金不托市,则紫砂必跌,过度追捧并不利于紫砂陶的正常发展”。
藏家王兹炜原本是紫砂外行,就从家里喝茶的一把壶入手,研究起紫砂文化。“可以确定是资金炒作唱了主角,具体是两头热,中间冷。”王兹炜解释,“就是说一二十位大师热,或职称高的新品热,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出道的水准到了大师级而没有被评上大师的老艺人们集体被打入了冷宫”。“这个时期的壶其实很有看头,但却要看壶说话,品质差别很大。对于老艺人,外行虽然不清楚,但是老壶圈子里还是都了解的,丁山老壶圈子里这类壶的关注度较高,但是相对而言市场关注较少。”王兹炜说。
老艺人被市场主流资金过于压制,“他们的作品我看过不少,有很高的技艺价值,紫砂市场有点怪,其他收藏品越陈越香,而紫砂收藏是大师‘烫手’,新人也热,独实力老艺人不热”。王兹炜说。
有业内人士表示,紫砂市场有点乱,炒作主要集中在家族、职称、泥料、艺人四点。名家效应引发的“家族说”在紫砂圈颇有市场,所谓某大师的儿子、女儿、侄子、外甥一干亲属,但凡能拉上关系的不管出没出“五服”都要加上某某大师之名。
藏壶当乐在壶外
不必花钱买“符号”
“我的收藏方向并不是所谓的大师壶。”傅钢对紫砂壶的收藏向来主张看壶说话,收藏紫砂器,主要看重泥料、做工、韵味、窑烧,却很少看作者,“因为对于大众来讲,作者信息是最容易获取的,这对收藏的帮助不大,反倒助长了市场炒作名气之风。”傅钢说。
傅钢选择藏品主要从泥料、做工、韵味、窑烧等方面进行甄别,而这些标准的掌握都必须对紫砂陶有全面的了解,包括制作工艺、泥料炼制等,这不是初涉紫砂陶的人能了解的。傅钢介绍,最难忘的是一次在天津的收壶经历,“在天津一般7点多就到了。这几年收藏热,去晚了市场上挤都挤不动,尤其是京城的收藏大军‘杀’到,更是不问真假,几乎好坏通吃”。当时看到一把嘉庆年间的壶,方曾三的大将军壶,虽然没有盖子,但壶的形体大气,难得一见。而傅钢又恰好认识配盖的高手,能为一把心仪的壶配上合适的盖子,自有一种无可言状的成就感。询问之下摊贩开价,然而几番讨价还价未果,摊主一脸不屑,“马上京城的藏家就杀过来了,你不要他们要”。
交易看似平常,却暗含着很多问题,傅钢回忆,那把壶线条简单,并不抢眼。“但在我眼里,器形端庄大气,尤其窑烧难得。后来拿到丁山配盖,配盖师傅也赞不绝口,他们好东西看得太多了,能开口称赞已是难得。”时至今日,那壶的盖子还没有配好,师傅说要先配泥料,泥料要想配得到位,就要找到能达到效果的原材料,目前还没找到。此行为足见师傅之慎重,对此壶之重视。
在傅钢看来,藏壶的正确理念是不为“花钱就可以买到的符号”埋单,“我追求的是花钱买不到的藏品,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