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瓷器收藏要有精品意识
2011/6/9 20:57:08

  在今年3月22日,纽约苏富比举办的戴润斋中国瓷器工艺品珍藏专场中,一件估价为800美元到1200美元的“粉彩开光锦上添花纹瓶”,最终以1800余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成交,由于其被认为是民国时期的仿品,而被业界称为“世纪大笑话”。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也是在这个专场中,另外一件民国时期“杞菊延年橄榄瓶”,估价仅为6000美元至8000美元,成交价却达到了131.4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860多万元)。
  民国瓷器曾被认为中国瓷业处于萧条衰落的产物,然而从近年来的市场表现来看,总统瓷、仿古瓷、名家艺术瓷等精品在市场上潜力却不容小觑。不少民国精品瓷的价格甚至超过明清瓷器。近5年,民国瓷器每年的整体涨幅达20%。对于民国时期瓷器的鉴赏收藏,天津博物馆器物部瓷器研究专家刘渤提出建议:“民国瓷还是精品、艺术性较强的文物,价值比较高,而现在老百姓家里的大部分都是嫁妆瓷,如果是普通的一些日用品,价值还是相对偏低的”。
  对此,著名瓷器专家朱裕平表示,民国瓷特色鲜明是其渐渐被人们所接受的主要原因。清末民初,由于官窑的日益衰落直至关闭,一批原来供职于官窑场的能工巧匠另谋生路,他们在与民间匠人结合,创作并烧造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新瓷品。如浅绛彩瓷、新粉彩瓷等,并日益受到行家的喜爱。特别是以“居仁堂”、“怀仁堂”、“静远堂”、“洪宪年制”、“洪宪御制”等款为代表的民国“官窑”;仿乾隆、雍正官窑的瓶类瓷器,以及“珠山八友”瓷器,无疑是可以重点关注。虽然这些瓷器使用的原料可能不如清代,但是由于制作瓷器的艺人已经摆脱了原来的匠气,因而使得瓷器更具有艺术价值。
  提起民国“官窑”,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洪宪瓷”。1916年初,袁世凯委派庶务司长郭葆昌赴江西监烧“洪宪御瓷”。为了这批瓷器,袁世凯花费了140万大洋,折合白银约为100万两。“洪宪瓷”以粉彩和珐琅彩为主,更接近于晚清的官窑特征,是当时不计成本、不计国力制造出来的高级瓷器,制胎严谨、用料上乘。其实,当年郭葆昌赴江西后,还为北洋军阀徐世昌和曹锟各烧制了一批瓷器,主要有陈设瓷瓶、杯、盘、碗等日用瓷以及成套的餐具。胎质细白,釉面润泽,器形玲珑,少有大件。这几批瓷器是同时烧造的,但因为用途不同,风格虽然类似,也不完全一致。
  从目前的市场上来看,为袁世凯督烧的瓷器署“居仁堂”款,徐世昌的为“静远堂制”款、曹锟的为“延庆楼制”款。在2007年的拍卖市场上,一件民国粉彩富贵图双龙耳瓶,“延庆楼制”款,成交价达61.6万元,其造型规整、纹饰线条流畅,绘画十分精细,粉彩加施料彩,具有乾隆粉彩的韵味,充分反映了民国早期的制瓷水平。细观此瓶丰富的色彩晕染渐变、冷暖色调的对比过度和凤鸟的透视关系、又见西洋绘画的影响。这正是民国时期有别于前朝的时代特点、是其精彩所在,突出了“新粉彩”的特点。
  到了民国晚期,也诞生了一批“官窑”,这就是1946年7月蒋介石夫妇在江西庐山避暑时,为纪念“二战”胜利,需要一批精细礼品瓷送给盟国首脑,故特制了一批瓷器,称“国府礼宾瓷”。在今年3月24日至25日举行的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对估价仅为1万至2万美元的民国时期粉彩开光山水图如意耳花瓶,成交价达到了45.85万美元。这对花瓶器底红彩书“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下有“中正”方框款。其制作工艺复杂,烧成后器表纹饰突出有立体感。“中正”款的器物则是1947年制的,应当是蒋介石在庐山要江西省立陶瓷专科学校为其所作的礼品瓷。
  原佳士得拍卖行上海首席代表、现为艺术品投资顾问石建邦对于民国“官窑”十分看好,但他同时也提醒投资者不要忽视民国时期的仿古瓷器。他表示,此次拍出亿元天价的“粉彩开光锦上添花纹瓶”,苏富比的专家之所以将其标注为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