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收藏的一件瓷瓶谈起
2011/4/25 20:15:32

  现在兴起收藏热,我没有追这个热闹,但也收藏了一些小玩意儿。有点字画,有点陶瓷。这次到北海看见一件文物“马座陶灯”,马的身子,顶着一个喇叭形状的灯,非常富有想象力,这让我想到自己收藏的一件陶瓷。
  我的这件陶瓷品是从清东陵民间收购的。1976年,唐山地震之前,我就有好几件陶瓷,虽说釉面不稳定,釉质稀薄,开片不清晰,釉面不匀净,但是,那是我祖上传下来的。可是,它们在地震中都砸碎了。我有些心疼,但是,灾难中没有精力想这个,保了命就是万幸了。震后有一年,我们在遵化清东陵开笔会,当地一位朋友带我们到各家走一走,我看上一个瓷瓶,这家人没说是地宫里的宝贝,但说是古物,是当年满族守陵人留下来的。我就买下收藏了。记得买瓶子那天早上,看见了树枝上的喜鹊。那个满族老汉笑着说:“就冲这满枝的喜鹊,你这瓶子就买得吉祥啊!”他说的对,民间有句土话,喜鹊叫,客人到。喜鹊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叫声起伏变化,叫声“嘎嘎”的,更加增添了喜庆气氛。
  其实收购这个瓶子,也是图个好心情。地震砸碎的古瓶,已经成为我挂心的一件事。这次购买的瓶子,就有其中一个砸碎的瓶子模样。这是一个花瓶,口瓶却足称大器,与清晚期哥釉相像。此瓶原配古旧木座,已经剥蚀了,木座我还是要来了。我拿着破旧的底座让朋友看,朋友说这是楠木整件雕制的,为清中期家具中案几普遍造型样式,鼓腿,壶门形曲线膨牙,托腮比台面略大,腿三弯而足外翻。楠木的幽幽清香把我给淹没了。这瓶子我很喜欢,呈暗红色,专家叫“火石红”,有人把它称作“窑红”。橘红色或橙红色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看过资料,通过对大量有“火石红”的古瓷标本和有假“火石红”的现代仿古瓷器的观察对比,我们发现真假“火石红”在器上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现在对“火石红”的称呼过于笼统。看到这里,我心中渐渐明白,收藏是一门大学问。
  瓷瓶超出了我的经验和预想。瓶子不一定值钱,但我喜欢这种“火石红”的颜色。我听说把“火石红”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胎红、窑红、刷红、假红。朋友说我这瓶子属于胎红,这种火石红的成因是与瓷器的胎土直接有关的,是瓷胎内因造成的。火石红是由于胎中的铁质和可溶性盐类在干燥过程中在露胎的器底处富集,在烧窑结束后的冷却过程中由于二次氧化便出现这种色调。窑温冷却过程中的析晶变化而富集于无釉的胎面,它们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瓷器的胎釉结合处,就形成了薄薄的橘红或橙黄色火石红结晶层。颜色深沉,给人一种压抑的沧桑感。
  为什么有胎红现象呢?这种关于胎红现象产生原理的解释,从两个方面得到实物标本的确证:一是笔者发现这种类型的火石红结晶都有一个共同的分布特点,甚至是一种规律性,即同胎面釉面结合圈成平行的、宽窄不同的火石红圈,在火石晶体密度分布上是浓淡不一的。越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越大,颜色就越浓重,然后随着向釉面的远离,在露胎部位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逐渐稀浅以至消失。这就像一幅彩色的国画。器身曲线决定瓷瓶造型,这就是美的创造。所以说,不同器身曲线造就了风格迥异的梅瓶造型。颈口造型是梅瓶的又一重要特征。我的瓷瓶口就像一朵盛开的花朵。
  瓷器到底有着怎样的价值呢?去年,我在媒体上看到,乾隆转心瓶拍卖再度掀起波澜。在英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班布里奇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吉庆有余”转心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刷新了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令世人震惊。此事立刻引起了收藏圈内外的诸多猜测和非议。思考一下市场狂热追逐乾隆瓷的背景是什么?近年来,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上清三代瓷器一直受到市场的大力追捧,特别是乾隆瓷几乎成为高价瓷、天价瓷的代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