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里圈外众说艺术品收藏
2011/4/23 20:30:24

   艺术品收藏和交易的参与者并不广泛,而且买卖方身份时常对调。一般来说,博物馆、私人收藏家是纯粹的买方,古董商、画廊是卖方,玩家、拍卖公司和顾问服务机构介于二者之间。而以赚取收益为目的参与者常常不受“圈里人”重视,因为他们对艺术价值、藏品真伪、历史流传懂得太少。
  偏偏,现在的“圈外人”来势汹汹,他们或者在别的领域取得了惊人的财富、或者抱团集合巨量资金,以勇猛形式参与到任何一个被看好的市场中。以前他们被叫做浙商、煤老板,现在叫基金。金钱逐利,有所偿才会吸引注意力。
  漫长的岁月告诉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也没有亘古不变的规则。藏家、卖家和基金,看他们是如何解读今天“金融与艺术的较量”。
  葛师科:潜心收藏 大家风范
  钱经:
  葛师科:
  M
  G
  M:上世纪60年代,您的父亲以160多万港币拍下永乐青化十六子大碗,创造了当时中国明代瓷器的天价,这似乎是天民楼收藏之路的起源?
  G:60年代开始收藏,最集中的收藏是在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这段时间。1987年我们在香港大会堂举办过一次天民楼藏瓷展览,展览涵盖元代至清代康雍乾时期的瓷器精品。这次展览以后我们的主要收藏就定型了。
  M:天民楼有什么样的收藏品位?
  G:青花瓷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在明代早期,我个人认为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最高峰。元代当然也有很重要的意义,主要是结合了伊斯兰地区和中东地区的影响,当时一些重器,比如大盘,纹饰非常精美,大部分还是出口的,国内元青花大部分都是民间用的。我们现在特别欣赏的就是元代到明代早期的这部分青花。
  M:最近的拍卖市场上清雍乾时期的瓷器行情火热,您如何看待其价值?
  G:现在从市场、拍卖来看,兴趣集中在乾隆的彩瓷上。乾隆时期一些做得非常精致、如运用镂雕等技术制造的官窑瓷器,在拍卖市场上动辄创下几千万,甚至上亿的价格,我觉得这很不正常。我觉得像乾隆这些东西,充其量不过是工匠做得细一点,费了很大功夫,但是感觉还是不够雅。真正讲艺术性,它们远远不能跟明早期青花相比。当年我们在收藏的时候乾隆时期的青花都是很低的档次,当时的永宣青花瓷比乾隆粉彩高很多。但是现在对一些后期的瓷器热捧,我觉得有人为炒作的成分。而且有些人自己文化底蕴也不够,只是看到市场上这部分升值最快,然后就把这作为投资。
  M:收藏和投资的差别是根本性的吗?
  G:我觉得有两种不同的态度。有一部分把它作为投资工具一样,觉得什么升值最快就买什么,管它有什么艺术价值。就像买股票,有的人看这个企业有一定价值有一定潜力,作为长线投资,有一些不管它是不是好东西,看大家炒就都去炒吧。这种态度大多是新进入收藏界的人,因为他们有大量资金在手上,希望把瓷器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因此把这部分炒得特别热特别高。我不太认同这种看法。我们觉得应该从器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它在整个发展当中的地位来考虑,是否珍贵,是否重要,而不是看哪个今天升得快。
  收藏不可能急于求成,当然要有一定的资金,但是还要看有没有机会。不是说了有了钱就有好东西流出来给你买,不是像其他市场。我们当年恰好碰上有几个很重要的收藏家把自己的收藏品出手了,像仇炎之、胡惠春、赵从衍、叶义等人,我们才有机会有今天这样规模的收藏。如果只是靠有很多钱拼命去买的话,往往有好的有差的。
  M:您经历过这样的事吗,纯粹的买卖?
  G:有一年,欧洲一个很小的拍卖会上预备拍卖一个洪武釉里红梅瓶,很多人都知道。原来的拍卖安排在下午,但是因为前面的东西拍得很快,上午就轮到拍卖它了。当时在场的只有5个中国人。于是这5个人商量大家不要争,合起来花很少钱就买了。然后转手拿给苏富比再去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