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暄民:玩瓷人群的三个层次
2014/6/11 13:29:08
   在诸多收藏品中,瓷器是个较大的门类,涉足收藏的队伍也最为庞大,人员复杂,文化底蕴、经济能力参差不齐。如果要将这个庞大的人群分类型的话,可分三个层次:底层,中层和高层。
  所谓底层的那拨人群,就是我们称为国宝帮的那群玩高仿瓷的人。他们虽不具备鉴别真伪,新老的眼光,但对历来瓷器的门类和演变过程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也看过一些书籍,经常对照图录。更为自信,仗着有充分的财力,怀着侥幸心理,常以低价大量收购高仿品,觉得只要收对一件就可全盘翻本。事实上这比中彩票的机率还小。他们中有建博物馆的,有出画册的,有办展览的,陶醉在自得其乐中。
  中层次的是玩破、残、损或瓷片的人群,他们往往涉足此行有一定年份,也能分别新老,但只认那些比较残破的官窑或民窑器,对“旧器如新”的官窑佳器不予认可。这个层次中还参杂着不少身居博物馆的所谓专家。他们见过的顶级官窑甚少,偶尔见了也不予认可,更无缘上手。他们的眼光已经适应这些残破旧的东西,脑子里也只认可此类的物品,只守住自己的那方小天地,对此天地外的世界一概摇头否认,连看也不愿去多看一眼。所以,眼光永远只停留在那些残破、旧、损的东西上。如果将大英博物馆大维德的藏品和佳士得苏富比的拍品,拿给他们辨认,他们一定也会毫不犹豫的加以否认,断为新仿品。
  有一次,好朋友带来的两件宋影青湖田窑的碟子让一位所谓的“专家”断新老。我正好在旁,其中一只是被打碎过,还少了几瓣,再用石膏模将它恢复原型的。两只不用上手,属同一窑口和同一坑里的东西。没想到,那“专家”说破损的那件是到代的,完好的那件是新仿品。我忍不住几次想笑出声来,硬克制住,出于礼貌,怕给他带来难堪。这层次的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老东西一定会留下使用的痕迹,或者造成残损,他们认为一件经历几百年的东西怎么可能不出现破损或划痕?任何人也别想改变他们的观念。正如哥伦布不能改变印第安人的观念一样。他们往往喜欢逛最低层的地摊市场,如杭州的二百大,上海的藏宝楼,北京的潘家园等等,只相信这些地方会遇到老的真东西。凡一见精尖稀,真善美的顶尖官窑立马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些人中有一些也由于财力所限无缘接触高精尖的官窑器,会产生一种葡萄酸的妒忌心理加以一概否认!
  最高层的人士占数量最少,属宝塔尖类人物,他们是真正的最具眼力和实力的藏家。他们并不否定中层人士的东西,很客观地评价他们的东西是老的,真的,但档次是低的。他们能够从新中察觉出岁月留下的旧气,往往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而且具有灵活的思维方式,看问题较为客观,有独到的判断能力。这些身居宝塔尖的人物也往往比较孤独,曲高和寡是常理中的事。中层的人永远不理解高层人的思辨方式和眼力,更看不懂高层次玩的东西,而高层次的人却能理解和看懂中层次人群玩的东西。对此,我朋友H说得好“这是属于哲学范围的命题,虫子,鸡和人,虫子被鸡啄去,永远理解不了鸡的想法和要求,鸡被人宰杀,也永远处于懵懂状态中,不能明了人的需求,而人是处在清醒阶段的,他知道也能分辨出事物的所有过程。低的不理解高的,高的一定明了低层次的所有行为轨迹。如此比喻似乎有点尖刻!
  为此,每当那些只收高端藏品的藏家感到孤独的时候,我往往用“登山观海”的例子安慰他们:你虽站在山顶,举目一览无遗,什么也明明白白;而想让还在山脚和山腰的人也看清你身前的全貌怎么可能?他们的目力所及只局限在他们所处的境地中,不能要求他们的眼光超过时空,更不能要求他能达到你同等的高度。
  是否有人会说:“中层次的人只要努力提高眼力,不断积累经验,慢慢也会达到高层阶段。愿望是良好的,但往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