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鹏:从香港黑帮手里发现了国宝重器
2014/4/4 22:12:48




钱伟鹏收藏的明嘉靖五彩人物盘  
与老师一样,也喜欢捡瓷片
  钱伟鹏是张浦生的学生,也是海内外文博界响当当的人物,他为这次《片瓷山房师生收藏陶瓷展》花了不少心血,并拿出自己收藏的十多件珍稀瓷器参展。开展前他又写了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的回忆:
  “1982年的秋天,张浦生先生遭受了不公正对待,身体不好的他恰巧与我母亲同住扬州苏北医院病房。有天,我去探候母亲,她告诉我,今天张老师拿着一块瓷片对我说,他捡到了一片大明成化年款的青花秋葵纹碗底。说这是一个国宝级的标本,太稀罕了!边说边笑的像小孩子一样。我想先生有这样的坦荡率真的胸怀,还会把什么挫折放在心里呢?
  大约在1986年的一个深秋,我到南京博物院顺便到先生家去,师母告诉我,先生一早就去了明故宫工地。当时秋风正夹着细雨,我撑着伞找遍工地,仍不见先生的身影。正准备离去,蓦然回首,却见对面的一个大土堆上,蹲着一个孤独的身影,那不就是捡拾瓷片的浦生先生吗?他蹲下去又站起来,全然不顾风雨交加,更不知我的到来。我鼻子一酸,随即又感到了心灵上的一种震撼。这一个孤独的身影,不就是一副上下求索、苦苦寻求真谛的传统知识分子的骨格剪影吗?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
  面对记者的提问,这位壮硕的男子汉居然有点动情了。“我跟先生三十多年了,如今先生的弟子已遍及四大洲,可谓桃李满天下。作为闻名遐迩的‘张青花’,先生的‘张氏教学法’也已成为古陶瓷鉴定学术上的一种经典教学模式。”
  钱伟鹏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扬州文物商店工作的,一开始跟店里的老师傅学鉴定知识,也喜欢跑东跑西捡瓷片。扬州曾是繁华的古都,又是商人的聚集之地,历经战火洗礼,地下留下了丰厚的遗存,捡瓷片、研究瓷片成了他学习鉴定的方便法门,为此还磨破了几十双跑鞋。
  1982年拜张浦生先生为师后,钱伟鹏捡瓷片开始有了系统性。每天下班花一两个小时,到附近的水利工程和建筑工地去捡,捡回来用放大镜看,看它的断面,梳理、鉴定瓷片的年代、品种和窑口。也常常与店里的完整器进行比较,加深印象,积累经验。
  唐代青花瓷片,改写了中国陶瓷史
  1982年钱伟鹏参加了在杭州的华东地区文物鉴定培训班,对理论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第二年,他在扬州建筑工地上捡到了一块青花瓷器的残片,那是个碗底,一看白底上绘有青花,那种青花图案与明清瓷器上常见的不同,有西域文化的特征,属于波斯几何图案。再看碗底,圈足表明是唐代典型的玉璧底,心中一阵狂喜,它应该是唐代青花啊!他把这块瓷片带到培训班给大家看,一下子群情振奋。
  后来他请教了前来扬州讲课的中国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冯先生认为事实上,在出土的巩县窑器物表现上其实已经出现了青花图案,北方窑口使用西域进口的钴蓝料是事实。在唐代的地层下面也挖到过有蓝釉的残器,还发现有波斯风格的玻璃器,泛着蛤蜊光,这说明扬州作为唐代的贸易大港,曾有许多阿拉伯商人集聚,是通向全球的瓷器集散地,还有许多日本人、高丽人在这里做生意,将中国文化带回去,影响至今。扬州即使在安史之乱后也没有因此衰落,不过历次战争的影响也是有的,扬州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屡经战火焚毁,毁后重建,所以地层文物丰富是有道理的。
  钱伟鹏捡到的这块唐代青花玉璧底大碗残片改写了历史。
  1984年,钱伟鹏出任扬州市文物商店副经理,短短几年便以出众的专业眼光和经营才能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扬州文物商店成为全国最大的瓷器交易中心之一。做企业的,追求营业额和利润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文物商店比较另类,在当时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出口古董,为国家创汇。但问题是,在国际市场上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