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说某个人买了明代的一个大柜子,打开柜子之后里面还放了一个瓶子,那个瓶子据说是明代的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器,那么这两样东西合在一起,他发了,用很少的钱买了这么一个“漏儿”。有人问,像这样的一个“漏儿”得值多少钱。我说,这就没法用钱来算了,反正让他们家所有人天天早点都吃鱼翅捞饭,吃一碗倒一碗,估计过三辈子也吃不完,这就叫“漏儿”。但这个“漏儿”,有点儿像天方夜谭。
      常识比专业更重要
      记者:文物市场、文物鉴定的混乱,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徐展堂:现在还不到那个时候,还会乱一段时间。以后也许会好点,比方说如果是欧洲卖假东西,是会被通告或者抓去坐牢的。他们的拍卖行卖假东西,购买者可以索赔。但是,我觉得目前国内不正之风很厉害。可以这么讲,有钱人,对收藏的目的和方式认识不足,把原本很清雅的收藏商业化、人际化了。我现在很少去各大拍卖行买东西了,一是因为相当的东西我都有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价钱,比方说一样东西,过去一百万就可以买到,现在变成两千万了。
      白明:目前没有很好的办法。只能说,我们在逛文物市场的时候,一定要带着平和的心态,如果一定要和市场去对话,就用知识对话。古玩是千万分之一的遗存,在历史的长河里,损坏了一件,就永远不存在了,它和我们的收藏热应当是成反比的,你其实根本没有机会捡漏儿。我刚开始收藏陶瓷时,有一次我去北京潘家园“逛摊”,当时有一个摊上摆着一个碗,中间有一个裂缝,摊主告诉我这是大明宣德年间的一个大碗,青花大碗,当时要价也不贵,三千来块钱。我当时就特别激动,动心了想买。我就拨电话给一个朋友,他是个行家,当时比我懂的多。我打电话告诉他,在潘家园市场看到一个碗,是个宣德的碗……结果他特别不耐烦地对我说,多少万人在那潘家园走,就你一个人是聪明的吧。明白了这个常识,某种程度上比从“专业”上如何鉴别文物更为重要。
      收藏是“不冤不乐”
      记者:作为老百姓,应该怎么对待收藏呢?
      徐展堂:要有闲钱才去买一个。收藏是在自己一种很宽松的环境下去做的。
      白明:有人问我对潘家园怎么看,我说潘家园99%都是假东西,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看你是抱着什么心态去的,你拿它当逛一趟公园,转一转,买点儿东西,感受一下那种过程。就是上当受骗了,也不过是仨瓜俩枣,花不了多少钱。但你说拿了一书包钱,到潘家园准备发财去,那我就劝你别去了。
      曾经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满头白发,拄着拐杖,让儿子带着来找我,让我帮忙看看。老太太买菜的时候在菜贩子鼓动之下花80块钱买了一个石头碗———那肯定是假的,但是老太太很高兴,说半夜醒了都想把它拿在手里摸一摸,拿起这个碗就是越看越爱,为这个碗她已经高兴一个月了。我就小声地跟她儿子说,千万别告诉她是真是假,她能为这个碗高兴是好事。花百八十块钱买假,乐没乐?乐了,就当我做了回足浴,看了场电影,请人吃顿饭,完了。这种心态就是“不冤不乐”。
      文物不是股票一样的商品
      记者:以前收藏的乐趣,讲究的是“将古人之物据为己有”。作为大收藏家,你觉得收藏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徐展堂:是尊重文化,不要把它当作商品来看待。比如元朝有那个大鱼缸,上面绘鱼,就要研究这种东西的发展。
      白明:古玩跟股票不一样,古玩是一根杠杆,一定要你在收藏的过程中想方设法了解这个东西背后的故事和它的背景、历史,通过这个物,把文化素质提高了。我觉得文物热的意义在此,并不是都买东西去。同样一个碗,80年代初期买的,到现在为止20年时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