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交所即将复出 投资者仍需理性
2014/1/21 21:55:43
停牌两年多,汉唐艺术品交易所于日前复牌,并更名为北京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无独有偶,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也在不久前开始上线试运行。由于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所的38号文的出台,曾经风光一时的文交所、艺交所在2013年淡出了公众关注的视野。经过一年多的清理整顿,多地的文交所、艺交所已整装再发。有业内人士预测,随着各地交易所的清理整顿结束,2014年将迎来一波文交所“回归”高潮。在经历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文交所乱象之后,文交所、艺交所该如何重获投资者的信任?未来又应如何发展?
多地文交所探索回归之路
岁末年初,“文交所”一词重回公众视野,多地的文交所或整装“复出”,或开始上线运营。事实上,自38号文出台以后,绝大多数文交所、艺交所在一边观望,一边探索,希望找到一条市场接受、政策认可且可复制的发展道路。
2013年,福建海峡文交所举办了多场艺术品交流会,同时还承担起签约培养艺术家的角色,推出了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南方文交所在原有板块上,新增了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中国书画交易中心、城市文创中心三大细分板块;浙江文交所先后举办了多次艺术展和品鉴会,并积极开发版权项目,2013年下半年,其限量艺术品电子交易系统正式落地;同样在2013年下半年,南京文交所“线上实物交易平台”“组合产品交易平台”先后上线运营;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则是引入了以国有资本为主的第三方机构,以股权重组的市场化方式,形成国有股份控股的多元股份结构,其复牌后首发的艺术品项目实际上是从过去文交所一对多的交易模式转变成如今的一对单。
尽管2013年文交所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样平静,但对于大多数文交所而言,其所做出的种种尝试或探索也只是在坚持,正如一位文交所副总经理所坦言,“金融化这一步不迈出去,整个行业都停滞不前。”而在一些业界分析专家看来,在经历了如过山车般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等种种乱象之后,文交所要重新获取投资者的信任更是何其之难。“文交所重建信任之路可以说漫长而艰难;接下来,文交所必须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通过实打实的产品和服务来重建信任。”艺术经济学家马健表示。
而无论是清理整顿之前还是之后,艺术品交易都是文交所的重头戏。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这一是由于从整个文化产业来看,艺术品行业历史较为悠久,社会认知度较强;二是艺术品作为投资产品已经有了非常扎实的基础,其市场发展也最为成熟;而在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之一的大背景下,艺术品交易自然成为文交所的不二之选。
获大发展需发掘创新点
对于大多保守、处于观望中的文交所,全国文交所共同市场秘书长彭中天曾表示反对。他认为,文交所回到传统业务,是缺乏创新能力又得满足生存需要的无奈之举。他提出,文交所应该与电商结合,因为在传统交易模式中,文交所无法与拍卖、画廊相竞争,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是增加成本的环节,只能走技术创新。文交所加电商可能成为实现艺术品交易的新模式。“作为平台提供者的文交所,应该让全社会的创造性在此处落地,形成交易。这需要创新的是交易模式,而非产品设计,倘若自身参与产品(资产包)的设计,身为第四方平台的文交所就失去了本身最重要的公正性。”
事实上,努力寻求突围的各地文交所也在尝试与电商结合的发展道路,比如,杭州文交所凭借西泠印社学术支撑和浙江印石矿产资源,着力打造中国印石交易平台,2013年5月开始与淘宝合作开设拍卖专场;2013年7月,成都文交所艺术品网络竞价交易平台正式上线;2013年11月,南京文交所将字画交易上网运营;此外,山东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