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或变财富绞肉机
2012/10/15 22:32:57

近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国际拍卖大鳄纷纷垂涎这块中国“蛋糕”。而中国收藏圈内赴欧洲私人博物馆、拍卖行高价寻宝的“新贵”们的身影频频出现。他们有巨额的财富,也有释放财富的能力……不过,繁荣背后,有业内人士担心艺术品投资目前泡沫太大,风险一旦爆发,甚至可能与日本上世纪90年代爆发的“艺术品危机”比肩。
“艺术绞肉机”的中国土壤
尽管去年世界经济疲软,但是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交额达到创纪录的115亿美元。而中国市场则更爆发出惊人力量,数字显示,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108亿元,年增长率达24%,位列世界第一。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身价最高的画家毕加索,在2011年被中国画家张大千和齐白石挤出了头名位置。
随着中国在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迅速升温,国际拍卖巨头们显得更“迫不及待”。9月27日,苏富比(北京)拍卖有限公司在京揭牌,并举行了首场象征意义的拍卖。这是国际著名拍卖机构苏富比在亚洲地区组建的第一家合资公司。
交易总额夺得头名,屡屡刷新的拍卖纪录,国际拍卖巨头正式入驻,手握巨款的中国买家遍布全球各大拍卖市场……国际卖家频频发力中国市场,爆发出极大热情。2008年,中国艺术品的成交额占到全球艺术品拍卖总价的9%,而现在则暴涨到30%。如此超乎寻常的增长,背后的动因是什么?
专家观点不一
维斯比家居董事长朱星海,曾是中国嘉德(广州)品牌中心总经理,对艺术品领域有深刻认识。他认为,这样的历史完全可能在今天的中国复制。“现在的中国就相当于日本的昨天。当时日本是全球消费的主力,如今的中国人也是全世界到处买,二者确实有关系,这种状况有可能再现。”但拍卖行作为交易的中介机构,应该不会参与。“如果要做局,比较大的基金、收藏机构可能性更大,比如一些主导早期大型拍卖的机构。”
旅德画家、深圳知名独立艺术家则滕斐则认为目前不需要有这方面的担忧。“整个艺术品市场在中国还没正式开始,相对于中国的庞大市场而言,收藏艺术品的人还是极少数。”与日本相比,中国市场更大,相对稳定,而且其他领域赚钱机会多,不会重演艺术品泡沫崩溃的一幕。
艺术品市场风险大成共识
但艺术品市场风险不小成为专业人士的共识。“艺术品市场确实够残酷,欧美市场也会面临泡沫崩溃,但他们的价格层次更丰富,收藏者也多,载体更丰厚,相对好些”,滕斐说。而朱星海提醒,目前收藏多出于逐利的目的,而艺术品是高回报高风险的投资,“进了这个场就要清楚游戏规则。”
面临如此急剧膨胀而又险峻的市场,中国的艺术市场规范化却远远没有跟上,“艺术品绞肉机”更有可乘之机。艺术品交易税出台困难重重,艺术市场法规缺位,专业从事艺术品投资的银行匮乏……艺术品市场运行体系存在种种问题,无疑进一步放大了投资者面临的风险,让市场显得更加残酷。
朱星海认为,由于模式存在缺陷、缺乏行业人才和鉴定专家,文交所对推动行业规范不会产生太大效果。滕斐评价,“总体热度没开始,就像水温是凉的,忽然有地方特别热,影响不了整体。分割的模式太抽象,类似纯金融资金运作。但艺术品又不像股票透明、实在、流动性强。”
另外,中国拍卖市场天价频出也暴露出艺术品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逐利投资往往衍生出不理性的行为,演化成滋生“绞肉机”的温床。
如何避免中国被拖入“艺术品绞肉机”
如何避免中国被拖入“艺术品绞肉机”?朱星海指出,艺术品收藏是慢慢发展的过程,不可能短期催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还在路上。&rdq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