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机构转投艺术产业链
2012/8/19 22:08:45


  随着艺术品消费市场兴起,艺术开始走向产业化、市场化;已有机构开始放弃投资艺术品,转而开始投资艺术产业。
  留给年轻人的时间只有7年。当书画等传统艺术还停留在艺术家越老越值钱的思路上的时候,当代艺术留给年轻人的时间却只剩下7年。这就意味着一个年轻的艺术类毕业生,从他走出校门的那天起,就不能再期待这个社会还容许他十年磨一剑了。可能留给中国的年轻艺术家的时间会更短,各种外部力量已经将目光聚焦到这些75后的年轻人身上,他们或者是在艺术语言、艺术观念上已经有所拓展,或者是在艺术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
  “以前,青年艺术家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在艺术界崭露头角,但是现在可能一两年的时间就会成就一位青年艺术家。”
  尽管学术界人士不无担忧,但是现实已经如此。对于这些青年艺术家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展览机会近在眼前,甚至有些年轻人需要同时应付数个展览而不得不在其中做出一些取舍;与此同时,这无疑也是最危险的时代,正如众人所担忧的,各种力量的热捧会不会让这些年轻人如流星一样,难以持续的放光发热。
  群展发掘青年艺术家
  就在不久之前,画廊、艺博会甚至是拍卖行还是推介年轻艺术家的主要渠道,但是随着资本的介入,开始出现一些致力于推广青年艺术家的新形式。比如近期开幕的以政府为主导、以青年为主题的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以及不久之前,由某艺术品投资基金承办的“CYAP”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事实上这并不是全部,继“青年艺术100”之后,中央美术学院也开始加入发掘、扶持年轻人的行列中。
  几乎所有的项目启动都是在2011年,而且几乎都采用了提名人制度。最为典型的莫过于邀请了范迪安、巫鸿、徐冰、曾梵志、洪晃、杨心一、Martin Roth、南条史生共9位国际级评论家、策展人、艺术家对报名该计划的一千多位青年艺术家进行学术评选的“CYAP”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
  提名人制度体现出一种民主。以往的展览都是由几位策展人来选择艺术家,其中会产生很多策展的视野盲区。
  而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CADAM未来展”也遵循着同样的路径。策展人之一的蔡明就表示,未来展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品牌展览项目,起源于三年前一次流产的艺术大奖计划。当时英国的一些艺术机构希望与国内的艺术机构一起,将特纳奖的奖项设立模式推广到中国。
  相比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另一个展览品牌“超有机”关注成熟艺术家,“未来展”则更加关注青年艺术家,探讨艺术的可能性。
  事实上,这种对过程民主的尊重体现了这一波致力于青年艺术家推广的力量对于青年艺术家在艺术方面自我探索的尊重。“当代艺术是开放、自由的,这样也更能形成多元的艺术生态。我们扶持和鼓励青年艺术家们彼此不同的艺术追求,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上能够继续探索下去。”艺术批评家杨心一表示。“这种群展,即区别于传统艺术机构的群展,也不是艺博会,我们希望在这种形势下推进艺术家和社会公众、和藏家以及媒体的交流。”
  来势猛的消费市场
  虽然中国艺术品市场日渐繁荣,但是由于艺术市场本身的观念惯性,没有一定的身家和专业人员的协助,艺术爱好者很难参与到艺术品收藏领域中,无形中为涉足艺术品收藏和投资设置了一道门槛。更加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昂贵特性,令一般的消费者在购买平价艺术品时都望而却步。
  国际上,以年轻、平价为主旨的艺术节在传统艺博会体系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如巴塞尔Liste青年艺博会、伦敦“买得起艺术节”(Art Affordable Fair London)等,吸引策展人及资深藏家前来发掘“明日之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