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销瓷收藏:过亿件外销瓷存世多少
2012/7/4 20:59:46

  2012年5月12日华辰春季拍卖现场中,一件元青花鱼藻纹大盘最终以6888.5万元成交,成为此次春拍的最高级拍品使得外销瓷进入藏届视线。中国古陶瓷学会专家胡雁溪说:“外销瓷东西好、有货源、价格低,现在不藏,更待何时?
  过亿件的外销瓷有多少存世至今
  有资料显示,16世纪,据保守估计十六世纪中国一共出口了210万件瓷器。17世纪,瓷器专家何鸿先生认为,欧洲学者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统计资料显示从1602—1682年,就有1600万件中国瓷器被荷兰商船运到荷兰和世界各地。18世纪,据西方学者焦革研究,1729—1794年,粗略的估计十八世纪欧洲所进口的瓷器恐怕至少超过一亿件。19世纪,这一时期由于战事不断,数量有所下降,但据权威人士初步估计大概应在3000-5000万件左右。综上所述,明清时代中国出口到西方的瓷器大概有1.5亿件或更多。
  关于存世量,瑞士知名“西方古董公司”负责人甘文乐向记者介绍说,欧洲确实有很多外销瓷,差不多有几亿件,但由于战争的原因,大约只剩下不到10%,约一两千万件左右,它们大都收藏在博物馆中和千家万户上层人士的家中,能在欧洲市面上流通的大概只有50万件左右。
  举几个简单例子来证明一下外销瓷在国外的地位: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命人将他们夫妇的画像送往中国景德镇,烧制在五彩瓷盘上,这件瓷盘至今保留在博物馆里,路易十四的宠姬旁帕多夫人不惜重金大量收购在中国景德镇订烧的青花、五彩瓷器,后人将她喜欢的瓷器纹样称为“旁帕多装饰” ,这种“旁帕多装饰”对法国文化产生了多方面影响。18世纪初,奥古斯都二世为搜集他喜爱的精美中国瓷器而不惜一切代价,用自己的4队近卫军换取威廉妃子的12个青花大瓶,此事发生在1717年4月19日,如今,这12个花瓶连同奥古斯都二世珍藏的其他瓷器,一起陈列在德国德累斯顿的博物馆中。
  因此,欧美藏家的惜售、战争的破坏、国家打捞文物的条款等诸多因素致使回流的外销瓷在实际拍卖交易中并不是很多。
  外销瓷的质量究竟怎样?
  许多投资者认为外销瓷质量不如内销瓷,往往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将外销瓷和官窑瓷相比的,这是不公正的,官窑是不计工本的非商品性生产的瓷器,而外销瓷是一种供外销的商品瓷。如果将同期的外销瓷和内销瓷相比较,外销瓷并不比内销瓷逊色。明清外销瓷的绝大部分,尤其是在乾隆以前,输往欧洲的外销瓷的销售对象是欧洲皇室、贵族和富商巨贾,到乾隆后才开始普及到欧洲中产阶级,但基本上没有为欧洲下层民众生产过瓷器。而同时期内销的民窑瓷器,一方面在本土是不被中国皇帝所使用的。而另一方面从来都有为下层民众生产的低档瓷器。针对有些专家认为的“外销瓷颜色俗艳、外国味浓以及质量不好”等种种偏见,胡雁溪认为,“大量的外销瓷“薄如纸、声如磬、釉如玉、彩如虹”,是当时集中了大量的优秀工匠和画师生产制作出来的。”
  中国人能接受外销瓷的审美吗
  还有些古玩爱好者认为外销瓷的纹饰含有西方艺术因素,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俗,其实并非如此,康雍乾三朝皇帝都很喜欢西方艺术,所以许多西洋风格的纹饰也被运用到瓷器中来,这在官窑珐琅彩瓷器上都有很好的体现。而内销瓷的生产更多地受到了官府的限制,内容上清中晚期较清早期更为单调。为了迎合欧洲人的口味,更大程度地增加财政收入,清王朝集中了大量的优秀工匠和画师生产外销瓷。
  在乾隆时期外销瓷的风格比内销瓷更接近于当时的官窑风格,因为康雍乾三朝皇帝都很喜欢西方艺术,所以许多西洋风格的纹饰也被运用到陶瓷设计中来,这在官窑上都有很好的体现,例如珐琅彩瓷器。此外,当时的西方人迫切希望能了解中国,因此在外销瓷图案中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